第16章 儒家智慧:主“诚”法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633 字 11天前

C、主“诚”法

“诚”修法,与“敬”修法一样,同样为儒家历代先贤所重视。而且就其基本地位而言,“诚”是比“敬”更基础的儒家精神。“敬”之中一定有“诚”,否则就不成其为“敬”,无“诚”而言“敬”是没有意义的。“诚”是“敬”的基础,“敬”是“诚”的进阶和提升。

而作为实修工夫,“敬”和“诚”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皆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修工夫,也可以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实修效果,结合起来后即被称为“诚敬”修法。本节重点只讲“诚”之修法。

何为“诚”?诚的本义是指真实无妄、真实无伪、真实不虚。即真诚、诚实。《大学》中说,“诚者,毋自欺也。”说的都是心的状态,真诚之心、诚实之心,没有一丝一毫虚伪、虚假的心,即是诚。

“诚”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指做人做事要真诚、要诚实,而且是指对于儒家核心精神【仁】的真诚、诚实。如果一个人说,我就是很讨厌某个人,一见到他就生气,这种生气的心的确没有任何的虚伪和虚假,但不能称之为儒家的“诚”,反而恰恰是需要【克除】的【己】,克己以复礼。

所以,儒家的“诚”不仅仅是真诚、诚实,更重要的是对【仁】之精神身体力行的真诚和诚实。

这种真诚和诚实,是内在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是别人的要求,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诚”,因为其“诚”不真、不实,不真、不实,就不是“诚”了。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儒者、仁者、君子,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要成为儒者、仁者、君子。这就是“诚”的修行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后,还要一种守住此“诚”,自觉地按照儒者、仁者、君子的做人做事的准则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皆符合儒者、仁者、君子的要求,这即是“诚”进一步的修行。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对外在言行的修正,更需要从生命的根本入手——从心入手,从内到外彻彻底底地改造自己的生命。这时,“诚”的修行就进入了深层。

首先是对儒家精神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儒家精神?什么样的心才是真正的儒者之心、仁者之心、君子之心、圣贤之心?

这就需要更高、更深、更广、更加专注、更加精微的“诚”的修行才能完成。

而要在这一点上取得质的突破,则只有在自己的生命深处、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发现、见到儒家精神【仁】的根本、根源、本体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