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初定,局势却如惊涛骇浪之中的孤舟,风雨飘摇。五路大军气势汹汹,直逼蜀汉边境,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然而,诸葛亮临危不乱,羽扇轻摇间,定计将五路大军一一击退,蜀汉这才得以暂时稳住阵脚。
刘禅在成都,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危机后,生活暂时恢复了平静。他时常在宫中研读舆图,目光总是停留在蜀川到长安一线,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修建一条连接蜀川与长安的高速公路。在他看来,长安不仅是连接蜀汉和曹魏的重要门户,更是蜀汉未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关键据点。
此时的长安,因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的前沿,虽地理位置重要,却缺少一位能统筹全局的正儿八经的统帅。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心中忧虑难平,他深知长安的战略意义,思虑再三,决定自告奋勇,亲自前往长安坐镇。
这日,诸葛亮来到宫中,向刘禅辞行。刘禅听闻诸葛亮要去长安,心中虽有不舍,但也明白长安的重要性,更信任诸葛亮的能力。“丞相,长安局势复杂,您此去千万要保重。”刘禅神色关切地说道。
诸葛亮微微颔首,眼中满是坚定与忠诚:“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守好长安,为北伐大业奠定根基。陛下在成都,也要多多留意朝中事务,尤其是与世家的周旋。”
刘禅点了点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丞相放心,朕定会努力治理好成都,不让您分心。只是朝中诸事繁杂,还望丞相时常书信教导。”
诸葛亮欣慰地笑了笑:“陛下聪慧,假以时日,必能成为一代明君。臣虽身在长安,也会时刻关注成都动向,有要事定会及时向陛下禀报。”
两人又详细商讨了一番朝中事务和北伐的长远计划,直至天色渐暗,诸葛亮才起身告辞。看着诸葛亮离去的背影,刘禅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成都做出一番成绩,不辜负诸葛亮的期望。
诸葛亮走后,刘禅开始着手筹备一件大事——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他深知,要想打破世家大族对朝堂的垄断,为蜀汉培养新鲜血液,科举是最好的途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蜀汉都沸腾了,寒门学子们更是激动不已,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公平竞争、施展才华的机会。
科举考试由李严全权负责,担任主考官。李严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刻召集了一众学识渊博的官员,开始精心筹备考试事宜。从考场的布置、考题的拟定,到考生的报名审核,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考试当天,天还未亮,成都的考场外便聚集了众多考生。他们有的神色紧张,有的满怀期待,手中紧紧握着书本,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考场大门前,李严身着官服,神情严肃地站在那里,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时辰已到,开门!”随着李严一声令下,考场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依次进入考场。他们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座位坐下,等待着考试的开始。考场内,气氛紧张而压抑,只能听到考生们轻微的呼吸声和纸张的翻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