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番外:不虔诚的修女

尘心手上提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布丁,静静地看着她。

“啊,成真了……”玛丽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念了一句。

“什么成真了?”尘心没反应过来。

“啊,不,不……”玛丽倒是很想分享这份喜悦,但她要怎么说呢?她总不能说“我刚刚祈祷想要吃一个布丁”吧——这样她在尘心面前塑造的形象就全破灭了。

但确实是她侍奉的“主”给她带来了这个布丁。

于是她这么说道:“我刚刚在祈祷,主似乎很眷顾我。”

“是什么高兴的事吗?”

“是的”

“那……愿意和我分享一下吗?”

玛丽支吾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表情,脸上总是带着的微微笑容便凝固成一个纠结复杂的模样,下意识地盯着尘心。

过了一会儿,尘心挪开了视线。

于是玛丽生硬地挪开了这个话题:“我今天的祷告已经做完了。”

“那我们走吧。”玛丽没从尘心的脸上看出额外的表情来,他好像很干脆地接受了玛丽的新话题。

当然,也是因为尘心并不怎么感兴趣,不说就不说呗。

“等等……”玛丽的心开始狂跳起来,她感觉自己的声音干枯地已经不成样子了,但到了自己的耳朵里却还是完全正常的,“我还要祷告一次,因为刚刚……主眷顾了我。”

尘心想要先行退开,却被玛丽一把抓住了,让他等一会儿。于是尘心便无奈地站住了,而玛丽闭上眼,嘴里念叨着只有自己能听到的祷告词。

“乞怜圣意,愿主垂怜,我将永远侍奉您……愿主垂怜……”

尘心看着玛丽此刻无比虔诚地祷告,下意识想着:也不知道那个混蛋神明有没有听到。

象征性的,尘心也毫无敬意地说了一句:“主啊,请怜悯世人……”

当然,那个“主”要是不长眼,那么尘心会用自己的拳头让祂怜悯。

夜有些深了,月亮半掩着,天上看不见星星。

玛丽穿着睡衣,抱着腿坐在床上,轻声念叨着,却不是为了祈祷。

此所谓月黑风高,在小说和电影里大抵都是些多事的时候,在现实里有时也是如此。

于是玛丽便回忆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啊,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尘心找她说了话,那便很值得记下来。

“玛丽,你当时是怎么想到成为一个修女的呢?“

“这个问题啊……”玛丽迟疑了一瞬间,然后开口道,“以前我总怀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比如‘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就好了‘’如果世界和平就好了‘……大概就是这种幼稚的想法。”

“我觉得听上去不错。”尘心看到了玛丽的迟疑,认为她是不好意思,赶紧予以鼓励。

玛丽微微笑了一下:“也许只有神才能实现这种愿望吧。“

“神恐怕也实现不了这样愿望吧。“尘心说起话来不算客气,也正是因为他的真诚,所以才会有很多学生喜欢他吧。

“但无论如何,人总是能向那个目标靠拢的。“

尘心点头,算是接受了这个说法。

事实上,这话本身也远远谈不上虔诚了。虔诚允许人向神崇拜,向神祈祷,唯独不允许靠近——玛丽一直致力于营造自己在尘心心中的美好形象,现在想来那时就有些破相了。只不过尘心似乎并没有细想,其实也没必要细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玛丽不由得又想起了另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那个晚上很有事。

尘心和整个圣三一深陷一场恐怖的漩涡之中,在漩涡即将撕碎一切的时候,玛丽听见了《垂怜经》。

周围的每个人,普通学生,修女会,甚至是实现正义委员会,在口中,在心中,或多或少地都在祈求着奇迹,祈求着——

“愿主垂怜……“

愿主垂怜,每一个人都在愿主垂怜,没一个人被主垂怜。主不会垂怜她们;垂怜她们的就是主。

那天起,玛丽努力向她的主靠近——各种意义上的。

…………………………

尘心离玛丽坐得很远。

如果可以的话,尘心是真想好好研究教堂的采光到底是怎么设计的,怎么这么奇怪呢?

玛丽明明只是坐在那里闭着眼祈祷而已,在众人的眼里却愈发神圣起来。说不好到底是教堂的光效还是人们自带滤镜的原因。

钟声响起,祷告结束,玛丽睁开双眼。尘心没由来地提了一嘴:“玛丽……真虔诚啊……“

这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玛丽追问尘心似乎也没有下文了。

玛丽琢磨不透尘心的想法,她本能地有些不安起来,但还是摒弃杂念,尽量微笑着:“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尘心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是响起的手机告诉他——来活儿了。尘心看完手机后眉头微皱。

“我有点事,先走了。“

玛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只能姑且相信尘心确实有事。毕竟是『老师』嘛,每天都有事情要处理很正常。

用着尽量体面的态度送别了尘心,防止破坏自己的形象。

玛丽望着老师的背影,抿着嘴唇,两只手紧紧互相抓着,已经有些发白了。

尘心快步走出了教堂。他在第二天没有去教堂。

这也不算什么稀罕事,虽然尘心迄今为止从没缺席过,但尘心作为『老师』不可能永远有空,不是吗?

沙勒的老师向来是个大忙人,玛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以玛丽应该是不会太过担心的。

人们越看玛丽越完美,越看玛丽越自卑;即便是要从鸡蛋里挑骨头也一点挑不出来。有不少人在看到玛丽时莫名会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这可不是什么好心态。嗯,那就分析吧。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大概会减轻这种负担,对吧?

于是就有人开始分析这种心理的成因:玛丽是个好孩子,毫无疑问;她纯洁又美丽,而且十分优秀。但这也并不至于让自己自行惭秽……哦,宗教,对。

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会抱有想要破坏它的欲望,无论是挑剔毛病还是直接出手……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变态的心理,大抵是因为那些人病了。他们自己过得不如意,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世界是黑暗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只是假象。

玛丽打来了电话。

“老师。“

“玛丽,有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