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观复
复,即循环往复,代表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观复,即是通过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的观照,体悟和掌握其内在的规律。
对于观复,《道德经》原文如是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通过这段话,可以明显感觉到,这里所说的观复,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指生命内在的现象变化——即内心的状态。
要观复,首先有个前提条件,即“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才能实现老子这里所说的观复——通过观复而明白大道。
前文对于“致虚极,守静笃”已经解析过了,所以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解析观复的过程。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并作,即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清晰地感知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呈现在觉知中,万象纷呈。注意,这时注意力不能被纷呈的万象牵走了,而是要继续虚极静笃,然后“吾以观复”。
这里,最重要的是生起观照。仅仅虚极静笃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在此基础上生起观照才可以。观照万物并作,观照万象变化,观照其非常细微的变化细节,同时守住观照本身——观而照之,既不舍弃,也不陷入。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只要持续观照,就会发现,不管万物如何纷纭变化,但只要自心不乱,保持虚极静笃的状态,保持静静地观照,那么就必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纷纭的现象,慢慢地就会复归其根。
根是什么?根就是生起各种现象的地方,同时也是各种现象回归的地方。
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观照内心各种现象的生起和消散,就会发现,它们从“无”中来,然后又回归于“无”中去。或者也可以说,它们从“空”中来,然后又回归于“空”中去。或者还可以是,它们从“静”中来,然后又回归于“静”中去。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所谓的“无”、“空”、“静”,指的都是心灵的基础状态——没有任何现象发生时的宁静状态。同时又由于心灵没有任何形象、形体,所以这个宁静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类似于虚空的“空”和“无”的状态。但真的是完全的“空”和“无”吗?非也!不要忘了,“观”还在呢!观,犹如一道光,在照着这所有的一切,包括纷纭的万象,也保留万象消失后的“空”、“无”、“静”。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