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致虚极,守静笃”
可以说,“虚极静笃”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观修训练方法与窍诀。
关于“虚极静笃”,《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里不打算详细解读,因为在《心观道德经》系列文章中,已经详细地解读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这里仅对“虚极静笃”的核心内涵进行阐释。
所谓虚极静笃,就是虚到无可再虚,静到无可再静。
虚和静,指的都是心的状态。虚,是指,心如虚空,毫无一丝染着之物,比如思想、观念、念头、情绪等。所有这些全都被虚去、空掉了。
静,是指,静如止水,没有丝毫的妄动。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这一状态渐渐实现的过程,是在清晰、清楚、清明的观照下进行的。
致虚极的致,守静笃的守,皆是一种“修”,即调整,时刻观照自己心的状态,对自己心的状态清清楚楚地知道处在什么状态,然后以虚极静笃为目标进行调整。
这就是“虚极静笃”的第一层含义,即调心的方法、窍诀和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经过精微细致的调心之后,内心达到了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注意,对于这种状态,同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此【观照】始终都在。
而真正的目的,则是在此“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深入观照和体悟自己心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就藏在“虚极静笃的观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