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儒家智慧:主“敬”法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586 字 12天前

“敬”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的、可以高度统一身心的力量。

因此,如果“止”不住、“静”不下来、“虚”不了、“定”不住,那就用“敬”,甚至可以使用很多的“敬”之“加法”,比如设立专门的“敬室”以修敬。在“敬室”中悬挂圣贤的图像,摆放圣贤书籍,供奉、燃香、顶礼、礼拜等,皆可作为“加法”而修。这时,只要真诚地修行,自然就能“止”,就能“静”,就能“虚”,就能“定”。

当能够静下来后,就可以端身静坐,澄心默观。这时,在“敬”的主导下,修行“虚”和“定”就比较容易了。

这其中,非常微妙的是,随着“敬”的工夫的增进,“敬”会从外到内逐渐深化。开始的时候“敬”的对象好像是外在的,比如往圣先贤,仁的精神,但随着“敬”的增进,敬的对象即逐渐内化,同时逐渐深化,而这个过程,正是修行者通过“敬”修转化身心的过程——逐渐地使自己的身心与敬仰的对象、敬仰的精神,深深地合一,融为一体,化为一体。这就是“敬”之功夫的真正秘密!

可以这样说,“敬”的修行,就是一步步“虚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步步“道充”的过程。即让道的精神和智慧逐渐在自己的生命中充实、充盈、充满。

因此,在“敬”修的过程中,有很多修行者常常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道”的距离越来越近,对“道”的体验和感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充盈。这使得修行者对于自己的修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因此就会进一步促进“敬”修。当这种“敬”修突破某个临界点后,敬修的对象感突然消失了,而自己的生命成了“敬”本身——同时也是“敬”之对象本身。此时,内心豁然一片光明,瞬间明白了什么是往圣先贤之心——此心与古圣无异也。

即使修到这样的地步,也仍需继续修“敬”。这时“敬”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借助“敬”的修行,不仅可以安住此心,还可以更深地得到此心源源不断的生机力、智慧力、感通力,从而使智慧不断增长,并在生活中生起无穷妙用。

因此,越是“居敬不已”,越是道妙无穷。

那么如何将“敬”之工夫用于安住于超级视角之训练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超级视角”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本体性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本体与儒家“仁”的本体,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而是同一个生命本体。只是因为视角的不同,所以各有其不同的着眼点。儒家着眼于“仁”,而视角学则着眼于“超级视角”,所以虽有其不同的分野。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逆向归于本体的修行方法却有着共通性,所以可以化而用之。

其次,“敬”修之法以“敬”统领一切修行之法,如止、定、静、虚等,“敬”一直是核心,敬仰,敬畏,敬心、敬闻、敬思、敬修、敬信、敬受、敬奉、敬行、敬止、敬定、敬观等等。因此,在安住超级视角训练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种“敬心”和“心敬”,包括对自己所见到超级视角的谦敬,对天地大道的谦敬,对老师的谦敬,对同修道友的谦敬,对所有生命的谦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