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正式阐述“观照”之前插入这样一段内容呢?是因为,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中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与思考,为“视角学”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证明”——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人类一切认识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被加上了“意识的滤镜”,而“意识”本身却无法被“科学研究”所认知——意识影响着所有的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却无法触达到意识本身。而这一特点也同样是“视角”的特性——所有一切人、事、物以及生命的所有活动,都处在“视角”的“观照”下,而所有这一切,却无法触达“视角”本身。
当然,这句话中的“观照”并非是视角学训练中的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观照,而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观照——当然,也包括了主动、自觉、有意识的观照。
生命的觉醒、解脱与自由,就其“发生”的层面而言,是发生在“意识”层面,而非“物质”层面。但因为“意识”层面遍达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了物质层面,因此“意识”层面“发生”的生命觉醒、解脱与自由,则不仅会体现在“意识”层面,还会体现在“物质”层面。
可以说,这段话清晰地揭示了生命觉醒、解脱与自由的正确路径——从“意识”层面入手,让生命之觉醒、解脱、自由,在“意识”层面“发生”并延展“物质”层面。这即是正确的生命“解放”的道路。如果非要从“物质”层面入手,去寻求生命的觉醒、解脱与自由,将会如何呢?这即是背道而驰、南辕北撤、越努力距离目的地反而越远。因为,单纯在“物质”层面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无法触达“意识”层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视角学”的“视角”始终聚焦于“生命视角”的原因。聚焦于“生命视角”,即是聚焦于“意识”层面,只有“意识”本身的“光”才能照亮包括“物质”在内的所有的一切。这种“光”,从“意识行为”的角度来看,即是“观”和“照”。
生命,或者意识,其“知”与“觉”,皆是“观”与“照”的结果。或者说,知觉和观照,只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视角学核心目标——生命本体智慧的觉醒与妙用,同样是“知”与“觉”、“观”与“照”的结果。
只是,视角学所说的观照,与人们平时所说的知觉、观照的不同之处在于,视角学所说的观照,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自观、自照”——观照的主体是意识,观照的客体还是意识。
比如,“观照视角”是视角学训练中的核心方法,所谓观照视角,就是视角的自观、自照。
但奇妙的是,视角在这种自观自照中,却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升华和超越——这才是为什么要进行视角之自观自照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通过这种自观自照的方法将“视角”提升、升华、超越到究竟超越的智慧境界时,也就真正实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生命本体智慧的觉醒、解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