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观照的再认识
在谈“观照”之前,先说说最近阅读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一点感想。
关于薛定谔,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的: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着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
薛定谔既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博士。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薛定谔对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感知的奥秘”中,作者通过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也可以说是某一种视角下所看到的结果——生命对于世界的“感知”过程中,不管在“物质”层面将“感知”的过程描述得如何清晰、客观,但始终无法“解释”生命感知世界所生产的某种“感觉”是如何发生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光线进入眼睛的过程,电磁信号在眼睛以及大脑中传递的过程,都可以清晰地进行“物理化”地描述,但依然无法解释为何某种波长的光线在人类的视觉中呈现为黄色,而当波长改变到某个数值后,在人类的视觉中呈现为绿色。
换句话说,以物质、物理的角度去解析光线的时候,人们只能得到频率、波长等物理量,但却无法得出红色、黄色这种呈现在人类视觉中的色彩。
也就是说,人们感知的物理过程虽然可以被清晰描述,但依然无法解释某种视觉、听觉、味觉等是如何“产生”的。而且虽然总体上而言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等具有共性,但具体到个体生命时,仍然会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对于同一种东西,有的人感觉是苦的,有的人却认为没有味道。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结论就是,虽然物质和意识看似以生命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但本质上,物质的世界和意识的世界仍然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从物质世界的角度无法解释意识,从意识的角度,则物质世界已被永远地加上了“意识的滤镜”,而无法看见物质世界本来的样子。
——这段话不是书中的原话,而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内容的总结。
就像百度百科中关于薛定谔的介绍中说的,薛定谔在哲学思想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了《生命是什么》这本着作中。这本书很值得对生命奥秘感兴趣的朋友们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