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儒家精神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751 字 17天前

通过格物致知的训练,当我们内心的定力和观照力,以及这种定的深度和观照的深度,达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明明德——由迷转悟,这种质的改变就必然会发生。所以说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是“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其齐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最终落实在观心、悟心、明心,最终见到本心、安住本心、妙用本心。这就是大学之道修行的根本。

小主,

另外,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所修行的儒家之道,有一个核心精神是完全贯穿下来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然后曾子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就是忠和恕。

忠,我们经常用臣子对君主的忠心来解读这个忠。而从观心修行的角度中,它其实就如这个字的本体结构所示,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忠,就是不偏不倚之心,也就是佛家讲的中道,离于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离于任何一种相。所以说这个“中心”其实就是本心,也是《大学》里面的正心诚意的正心。同时在儒家还可以用天心来代表。天心、道心、中心、本心,说的都是人的自性本心。当人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时候,就是忠。忠于君,什么是君,我们之前分享过,君,就是自性本心,自性本心做主就是忠的状态。

恕,恕的结构是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如”,如心。如心,就是本心之用,忠代表本心,恕代表本心之用。为什么说是如心?恕,不是本心,但它相似于本心,它是从本心而发的一种离于相、但同时又是在各种相、各种境中去应用的这种智慧之心。“恕”,在不同的关系里有不同的体现,比如仁、慈、孝、悌、诚、敬等,都是“恕”的体现。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如如不动之心来解释这个“恕”。但是如如不动之心,是离相之心。恕,它本身是在现象中、是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所以将“恕”解读为本心的作用更为贴切。而且它是本心至诚之用,它是最贴近本心的用。所以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而把这个“忠恕”再进一步浓缩,即是孔子所倡导的“仁”。孔子所倡导的“仁”,一方面仁就是本心,同时又把本心之用涵容于其中。在孔子的教导中,对于“仁”的正面论述是非常少的。因为一旦用语言去论述这个“仁”,就会容易产生偏离,就容易落于语言之相。而用“忠恕”这两个字去代表的时候,就可以把人的自性本心的本体层面和自性本心的作用层面分成两个层面来论述,这样的话就不会偏颇。

儒者之道,就是仁,就是忠恕,就是孝,就是悌,就是慈。

通过《大学》的学习,我们也会发现,儒家的教导,包括对儒家核心精神的表述,都非常注重于生活中的应用,而很少去直指本心的本体。即使在论述自心本体的时候,它仍然是侧重于自心本体所显发出来的明德——光明性德,且这种性德要具体体现在亲民修行的入世之用上。在入世中去应用本心的智慧,使修行者自身以及修行者所在的家庭、家族、国家以及整个天下、整个人类,都向着儒家所倡导的大人之道、大学之道、圣贤之道,向着这样的方向不断的升华,使整个社会所有生命的境界都达到内圣外王的圣贤境界。

儒家倡导入世做事,倡导入世智慧,那么在儒家的入世智慧中有没有超越的智慧?其实是有的,但是儒家已经把这种超越的智慧融入在入世的智慧之中了。而对于这种超越性的智慧,以阳明心学为典型代表。阳明先生将其一生的体悟浓缩为一句话,也是他的遗言:此心光明!此光明之心是离于一切束缚的,是本自光明,是无生无灭的光明。在《论语》中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在整个儒家经典中,对于超越生死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少,但是通过这些记载可以说明,在儒家智慧的深处,其实已经包含了超越生死的智慧。

“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什么夕死可矣呢?当一个人觉悟了本心的真相之后,就会发现,本心是离于生死的,所以说夕死可矣。物质身体的生灭来去已经不影响他心灵的自由,这时即已参透了生死,看破了生死,放下了生死。也可以说,在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时,才是明明德的至善境界——“止于至善”。但对于儒家精神的践行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将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天命中去,将亲民的事业同样推向止于至善的境界,天地和谐,人间大同,才是一个儒家修行者终极的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像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文天祥一样,无数的儒家仁人志士,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天地大道和所有世间的众生,以天地所赋予自己的性德光明,树立起红尘世间不朽的精神丰碑,虽死而无憾无悔,这正是真正的大学精神、真正的儒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