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者,所以事君也”。事,服侍之意。意识心是为真心这个君主服务的。君,代表自性本心。自性本心为君,意识心为臣。意识心能够臣服于本心,即是孝。就像孩子臣服于父母、大臣臣服于君王一样。
“悌者,所以事长也”。悌,它的本意是尊重兄长。悌,由一个“心”加一个“第”构成。心代表本心,本心为尊、为兄,意识心为卑、为弟。悌与孝的区别在于,孝是更深入的遵从本心。君臣关系是绝对的从属关系。而兄弟之间的关系则带有一种平等性。虽然有一种平等性,但仍然是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孝和悌,代表着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对于本心的认识,以及本心主宰生命的强弱程度。
如果本心做不了主,本心不能成为生命中觉照一切生命情境的智慧光明,而完全是意识心做主,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既不是悌也不是孝。要想实现本心做主,就需要学习大道的智慧,学习修心的方法,并且进行观心实践训练。观心训练,其实就是练习以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
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是前面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见到本心。我们虽然希望以本心为主,意识心为辅,但这时本心还没有显露出来,还属于一种“如理作意”的阶段,这时的状态就类似于“悌”的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观照的观,是本心的作用。以本心的作用为主,就是观。观照念头但不追随念头,观而不随,不攀缘、不分别,这即是观心训练。经过长期的“悌”的训练,妄念就会越来越少,清净的本心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来。直到在某一天,本心全然地显露,光明朗照。
当本心的光明赤裸地显发出来了之后,我们就要训练自己一直安住在本心之中,时时刻刻让本心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此后修行的核心就是训练自己时刻安住在本心之中,本心为君,意识心为臣。这个阶段的修行就是“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慈者,所以使众也”。什么是慈?慈是由兹加心构成。我们常说念兹在兹,兹,就是此,就是当下的意思。慈心其实就是当下之心,当下之心离于一切分别。当你的心在妄想的时候,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幻想于未来,就没有在当下。当你的心完完全全地处在当下的时候,就是慈。这个慈,它并不是一种刻意的、造作出来的仁慈,也不是作意的善心,而是当下清净的本心。本然即是宁静的,即是安详的,即是慈柔的,是淡淡的从本心中自然显发出来的仁爱的光明。这就是慈。
慈也是当下关怀之心。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都具足当下关怀,即是慈。使众,众就代表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我们内心之中生生不息的念头,非常的众多,生生灭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识心不断生起,不断散灭,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众生。内心的众生,在我们见到自己的本心之前,深陷在意识心的妄想、分别和执着之中,深陷于痛苦、烦恼之中,无法解脱。而在见到了本心之后,这个时候本心君临天下,以本心的慈柔,以当下之心的觉照光明再去看意识心,这时意识心就变成了本心的贤臣、助手。此贤臣、助手在真性明君性德光明的照耀下,随缘生起各种智慧的妙用。使,就是智慧的灵活应用。众,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时都变成了本心智慧光明的通道和载体。“慈者,所以使众也”,也就是说只有见到了本心,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当下,安住在本心自性明德之中,这时才能善巧地应用超越的智慧,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为本心智慧光明的通道,才能随缘生起智慧的妙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本心智慧的妙用。
《康诰》曰,如保赤子。如保赤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赤子代表自性本心。就是说要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自性本心。刚刚见到本心之后,要非常地小心谨慎。这时本心还比较弱,我们心中的小火苗还非常小,它刚刚点燃,要非常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它,就像保护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因为这个婴儿还没有自保的能力,所以说需要父母去保护她。第二个层面,如保赤子,这个赤子就是赤子之心的状态。赤子之心的状态就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它是用赤子之心的状态来比喻本心。如保赤子就是像赤子之心一样,常常保持在赤子之心之中。当然赤子之心,它仅仅是一种无分别之心,但并不是智慧之心。而自性本心除了像赤子之心一样无分别之外,还有妙觉的智慧在其中。所以在保持赤子之心的同时,还要保持智慧的观照。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心诚求之,就是像赤子之心一样,一片赤诚。赤诚之心,指的是追求大学之道的愿心和精进心,一片赤诚,像孩子对待母亲一样,没有任何的怀疑,完全百分之百的信任。像孩子把自己完全地交给母亲一样,修行者将自己完全地交给大道。在以一片赤诚之心进行修行的时候,虽然这种心还不是究竟的本心,但已经很接近本心了,距离本心已经不远了,只要一直这样坚持地修下去,很快就可以见到本心,融入本心,契入到本心之中。
“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从观心修行的角度而言,没有人能先学会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而后再明明德的。一定是先明明德,再安住在本心之中,然后保任自性本心。但是另一方面而言,如果说你对大学之道的修行,不能以一种完全至诚的心去追求的话,也就无法达到明明德,就无法实现明明德。所以说一方面从道理上要能够很清晰地明白,只有先明明德然后才能见到本心。所谓的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到本心,见到自心的真面目。另一方面,在明明德之前的阶段,在致力于达到明明德的修行阶段,要以赤子之心、赤诚之心致力于明明德的修行,致力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能够始终坚持这样去做,也就在不断地接近明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