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穷理尽性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791 字 12天前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对于自心的本性和本质,以及它与现象、与本体的关系也同样清清楚楚。虽然在这里是用两句话去表述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但其实在所有一切真相在我们心里直观地展现的时候,是没有这些分别的。没有心与物的分别,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分别,没有现象与本质的分别。在那个时候只有超越言说的唯一的真相。“豁然贯通”之后,我们对于自心的真相以及对于世界的真相,对于各种事物的本性和本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也没有什么疑惑了。

“此为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这里的“物”包含了所有的心和物的一切现象。“知之至也”,对主观、客观所有的一切,再也没有任何的疑惑,已经获得了最究竟的认识,这就是“知之至”,即已经了悟和体证了最究竟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相、最究竟的真性。

在修行中,儒释道三家修行基本上都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所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实正好也是修行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穷理的阶段,首先要从道理上明白如何去修行,修行之道的原则、方向、方法、路线、纲要、关键等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穷理的修行。

尽性,就是按照已经明白了的修道之理,将这个理以自己的身心为对象,在自己的生命中将这个理实证出来,就叫做尽性。因为我们听来的学来的理仅仅是一种知识,只有在我们的自心之中,最终体悟到、体证到自心的真性和真相的确如此,使它直白地在我们的生命中赤裸的显露出来,真实不虚,就是如此,这就叫做尽性。

当这样一个真相在我们的生命中直接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那个道理了。因为那个道理仅仅是知识,而你生命的本然的状态就是如此,现在已经实际验证到了,时时刻刻自己生命的每个当下皆是如此,这才是真知、真理,而不再是学来的一种知识和道理,这就叫做尽性。

穷理尽性之后,就要用穷理尽性所得的智慧,穷理还是知识,尽性是见到了我们生命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然后“以至于命”,用自己生命本有的智慧去改造我们的生命,去升华我们的生命。

在大学之道中,“明明德”的过程就是“穷理尽性”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就是“以至于命”的过程。以至于命,在穷理尽性之后,以我们所见到的自心的真性为核心,安住于真性,安住于真心,不再被生命内外的任何现象所迷惑,在这种情况下去改造我们的生命,去磨练我们的智慧,去消除我们的各种习气。

因为我们的生命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各种习气,它并不会因为对自心真性的彻见,这些习气就自然的消失,所以还需要更加精进地去修行。所以说明心见性是修行的真正的起点,也就是穷理尽性是修行真正的起点,通过精进的修行去改造我们的生命,直到将我们的生命本身,将生命的全部时空都升华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即时时刻刻都是本然光明的境界,这时才算达到了修行的究竟。

而这个“命”也有不同的范围,在一开始,这个命是指自身,就是修身改造自己的生命。同时因为万物本自一体,所以说只修好自己的生命是远远不够的,修好了自己的生命,然后再进一步的修行就是齐家,要将修行的范围逐渐扩展到你的家庭、家族、家乡,要让你的性德光明发挥出来,然后再一步一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即是儒家大学之道的修行路线。

而如果是佛家还不仅如此,不仅是“平天下”,而是十方三世一切时空都是你修行的到场,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你修行的对象,皆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行的内容。虽然所有一切众生看似在我们生命的外在,但其实它也同时内在于我们的生命,它是我们生命的本然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修行是没有止境的,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修行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儒家修行者,就需要让“大学之道”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明明德”以及“亲民”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每一个当下,在每一天都宁静、安详、清静、清明地生活,并将这种安详和清凉的生活带给我们身边的人,成为我们自己以及与我们有缘的人一种充满着宁静、安详、喜悦、幸福、自在、自由的生活,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