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穷理尽性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791 字 12天前

这种内修的方法,也就是大学之道所说的“明明德”的修行,与科学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来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没有所谓的内与外的绝对的分别,一切认识都是以内修为主,以对自身、自心的认识为主,当彻底认识清楚了自己的身心生命真相,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观察研究体认外在的现象,这时就会有一个更为深入性的、本质性的认识。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所以说在《大学》中,圣人们的教导就是要使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对于天下之物的认识,都要以对自性本心的认识为基础,最终才能达到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最究竟的认识。

这里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对于各种现象,包括外在的现象以及内在的现象,要根据已知之理去深入的体悟,也就是说“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对于圣贤先辈已经体悟到的东西,以文化传承下来的这些已知之理,修行者要深入的去学习和体悟。

但这仅仅是格物致知的其中一个层面,更深入的一层,就是要在传承古代圣贤所传承下来的这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去超越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之上。所以说这个时候要进一步的去格物致知,对于自己的心性要在自己的生命内在达到最根本最透彻最清晰的体悟。

我们在读儒家经典的时候,凡是涉及到“天下之物”这一类的表述,它看似在表述一个外在的客观事物,但其实基于大学之道其本身的精神而言,天下之物,它已经包含了修行者自己的身心,而修行者自己的身心恰恰是这天下之物中最核心的、最需要去格物致知的核心内容,而在修行者实际修行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去学习修行的方法,认知自心认知自性的一些方法,然后通过这些已知的方法,去深入地观照自己的内心,观照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包括情绪、念头、情感等,都需要作为观照和体悟的对象。然后一方面是通过修行实践的过程去体证我们原来学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证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同时又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已知的道理,突破自己思想观念里的这些文字概念,最终获得对我们生命真相生命实相的体悟。

如果说我们的修行仅仅是实证了已知之理,而不能超越它的话,那么就永远达不到“至乎其极”的境界。“至乎其极”的境界,是超越所有已知的道理的,超越文字,超越各种表述,超越这些传承的内容的。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按照圣人们在大学之道中教给我们的方法,专心专注的以自己的身心为修行的对象,深入的体察、观照和体悟,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比如在佛家心性智慧训练中,有戒、定、慧的修行,在《大学》中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行,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按照这样的修行方法和次第,一步步地更加深入地将自心本体的本质、本性彻底地体悟清楚。

而在修的过程中,随着静的程度越来越深,定的程度越来越深,观照的力量越来越深,那么就会逐渐地从量变最终达到质变。所以说修行一方面对于修行的道理和方法一定要思考透彻,没有疑惑。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实修,以自己的身心生命为实验室,将我们在道理上明白了的东西用自己的生命实证出来,而不仅仅是明白一种知识。对于实修实证,其中专一专注的观照和体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止与观的修行,也叫做定与慧的修行。

在深度的静定中,深入的去观照。当我们的内心一直处在深入的止观状态中,就会有一个类似于能量积累的过程,当我们的心越深入的静、定、清、明,那么这种智慧的力量就会增长的越快。当这种静定的力量和觉照的力量达到一个质变的临界点并且突破了临界点的时候,就会达到如这里所说的“豁然贯通”,突然之间我们身心的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它不需要你去思考它是什么样的,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直接展现出来就是那个样子,它是生命的本然,生命的真相本然如此,此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无疑惑。

小主,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众物,就包括了我们的内心的各种现象,同时它也包括了所有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客观世界的所有现象。当我们心性的真相赤裸显现的那一刻,其实是没有内外的,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区别的。它是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状态,在那样一个状态中,所有一切的真相,赤裸的显露。所以说在那个时候就相当于所有一切现象从表到里,从内到外,从精(精微)从粗(粗大),所有一切事物的本性和本质都赤裸地展现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