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不错!”子芩的提示深得师心,孙思邈一边做着“第四式头常仰”摇头晃脑着,一边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孺子可教,深得吾心啊!”
惭愧惭愧。子芩用天真烂漫的笑掩盖下自己内心深处仅存的一点羞耻感。
“呀!仔仔拉屎啦!”陵游一声喊叫犹如惊雷。十常斋瞬间陷入了混乱。
太极宫东宫承恩殿内,太子妃郑观音眉头紧锁,她紧握着床榻上李承道的手,担忧地为他擦拭着额上的汗水。长子李承宗靠坐在一旁的矮脚半腰座椅上,身体依旧虚弱,脸色依旧瓷白。
“怎么会这么巧?安陆王殿下也落水了?”太子妃的贴身宫女絮秋忿忿说道。虽然她是在六年前才来到太子妃身边伺候的,但也听说了在她来到东宫之前,太子长子太原郡王李承宗就曾因意外落水而差点溺亡的消息。
那一年唐皇李渊刚刚入主当时还叫“大业城”的长安城称帝,身为世子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入住东宫。而早在大唐建国之前的四年,家世显赫方年满十六的郑观音就已经嫁给李建成做世子妃了。两人成婚之后锦瑟和鸣、伉俪情深,从未发生过第三个人插足世子和世子妃二人世界的情况。所以,武德元年,李建成在成为太子后的第一时间就晋了郑观音为太子妃,让出身荥阳郑氏的郑观音执掌东宫,前朝后宫都不能置喙。
虽然郑观音在还是世子妃的时候就已经为世子诞下了“嫡长子”李承宗和“嫡长女”李淑韵,且在大唐建国元年伊始又诞下了“大唐贵子”——次子李承道。但在这太子东宫之外,左有秦王李世民虎视眈眈,右有齐王李元吉虚与委蛇,唐皇李渊还是为太子宫中子嗣稀薄而感到忧心忡忡。是以在武德元年建国之后,立马做主为太子纳了弘农杨氏庶出的杨舍娘为太子承徽。这杨承徽倒也不负众望,次年便为太子诞下了第三子李承德。
武德三年,唐灭郑、夏,天下大统。唐皇李渊封赏子孙,加封太子长子李承宗为太原郡王,次子李承道为安陆郡王,长女李淑韵为长洛郡主。但因三子李承德为庶出,且生母无显贵,故暂未予封赏。后来还是在太子妃郑观音的屡次上表奏请下,唐皇李渊才封了李承德为河东郡王,只是前提是要杨舍娘把李承德送到太子妃身边教养,并称太子妃郑观音为阿娘,让太子妃视若己出。
随后,太子妃又依次为太子诞下第四子武安郡王李承训、次女闻喜郡主李婉顺、第四女辰溪郡主李韶华和第五子汝南郡王李承明。而杨舍娘除了又诞下太子第三女乐陵郡主李绰姿以外,便再无所出。在这种情况下,承恩殿的太子妃郑观音简直完胜宜春宫的承徽杨舍娘。所以,这承恩殿里的两位皇孙前后落水,就不得不让人产生遐想。更何况,长子和次子依次落水,且有患病长子的先例在前,这得利的第三子就着实是惹人嫌疑了。
“勿要胡说。”郑观音轻斥道。李承宗当年落水是不是意外她心里最清楚,而今日李承道的落水虽然存有嫌疑,但在没有事实证据之前,最好什么都不要做。如今这局势看似风平浪静,但朝堂内外实则风起云涌。太子每日为了朝政与军政事务已经是忙得不可开交了,这后院之事万不可再令他分心劳神。
“阿娘,”李承道轻唤了一声,虚弱地咳了两下,就着郑观音的搀扶靠坐起来。“阿娘,儿还以为儿以后再也见不到阿娘了。”虚弱的样子和隔壁椅子里的李承宗如出一辙。郑观音不忍地轻抚下他的额头,忽然感觉到有什么不对。果然李承道突然做了个鬼脸,瞬间从郑观音的怀里弹跳出来。“哈哈,阿娘被儿骗到了吧!”
郑观音和絮秋瞬间被李承道逗笑,无奈摇头。
“安陆王殿下果然皮实!”絮秋笑道,假意要端走榻前的一碗补药。“那这碗‘党芪虫草汤’想必殿下是不需要了。”
“拿走拿走!我才不稀罕。”李承道当真不在意,指了指旁边的李承宗,说:“也别浪费,给长兄喝!”
“呃……”李承宗一时语塞,笑着望着弟弟和阿娘不置可否。
自从李承道醒来,承恩殿里的氛围立马就变了。方才殿内的疑云和凝重皆一扫而空,大家都沉浸在李承道欢乐的打趣中。只有李承宗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