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悬觚城城墙高五丈、宽二丈半,确实算得上很坚固。
第二,拓跋焘这次是临时起意、想试探南军虚实,他带来的全是骑兵,主打机动迅速、来去自如。
他们野战威力大,而确实不擅长攻城。
第三,这点是陈宪也没料到的:武陵王、徐兖刺史刘骏已接到皇帝诏令,确实亲自率领大将刘泰之,带着徐州刺史部兵马来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皇帝刘义隆命雍州刺史部中兵参军萧道成,持圣旨赶往寿阳,节制宁朔将军臧质、安蛮司马刘康祖,领寿阳及二将本部兵马,火速驰援悬觚城。
两路大军已经出发,正在赶来。
拓跋焘发现城墙坚固,但守军并不多,于是下令在城墙四周搭起高高的射箭塔,向城内放箭。
陈宪则命令士兵背上门板、木板行走,并顺便收集到最需要的武器:箭矢。
拓跋焘一看射箭没效果,反而送给对方箭矢。于是改为临时组装冲车,选择薄弱点撞击城墙。并安装钩车钩拉城墙。
陈宪便命令军士在城内加紧修筑内墙。
当魏军花了几天时间、付出巨大代价,将城墙撬开一道口子,群情激昂冲进口子里时,却惊愕发现:面前出现的是更高更厚的新城墙。
魏军冲车撞城这么久,都是无用功。白搭。
拓跋焘气急败坏。他下令砍伐树木,架起云梯,不计伤亡拼命攻城。
陈宪和伍应甲组织士兵和民夫,用兵器、箭矢、滚木、石头等予以阻击。
魏军死伤人马越来越多,后来尸体堆积得和城墙一样高。
最后,魏军踩着尸首登上城墙。
陈宪、伍应甲率宋军拼死搏杀,一次次击退魏军进攻。
此时,从彭城而来的徐州刺史部宋军,与魏军大将拓跋仁遭遇。
大将刘泰之、参将陈天祚先是奇袭得胜,重创拓跋仁部魏军。
但拓跋仁不是简单人物。他是拓跋焘侄子,封永昌郡王。
拓跋仁智勇双全。他在初战失利情况下,迅速收拢、重整队伍,回头找刘泰之等决战。
最后,刘泰之不敌,被拓跋仁斩杀。陈天祚被擒。
事后刘骏因指挥不力被降职为北中郎将。即便他后来做了皇帝,二哥刘濬临死前仍称他“刘中郎”。
宋军另一路援军,臧质、刘康祖部,与前来阻击的魏军大将拓跋乞地真部激战。
臧质斩杀拓跋乞地真。率援军逼近悬觚城。
魏国攻城军奋战超过40天了,死伤无数而仍未得手,得知宋国援军即将到达消息,魏军军心开始动摇。
从不轻言放弃的征战狂人拓跋焘,这次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攻城失败。
同时,他又接到宫内密报:崔浩在平城南天坛旁边辟出一座园子,将刚完工的《国史》和《五经注》刻在数百块石碑上,全部立在那里,准备对世人开放,供世人随意观阅。
拓跋焘望着看似羸弱却屹立不倒的悬觚城,再看看手中密札,又望望东南方,宋国援军正从那个方向赶来。
拓跋焘长叹一声,下令全军撤退,回首都平城。
臧质、刘康祖率大军赶到悬觚城时,魏军已撤走。
魏军带走了他们一万多战友的尸体,留给悬觚城一片狼藉。
伍应甲命人清点悬觚城守军人数:阵亡680多。余下470多人,几乎个个带伤。
陈宪带来的十几人随从,战死6人。
这场悬觚城守城战,一千一百多军士,在十几万百姓协助下,杀敌一万多,硬是顶住了数万魏军40多天进攻。创造了宋军对战魏军的奇迹。
本来,作为现场最高指挥的陈宪,应该有无限前途。
可惜他的福缘太薄。
他在城头指挥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被箭矢射中了肩膀。
魏军撤走后,皇帝刘义隆擢升陈宪为龙骧将军、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可是还没到任,他的伤口感染、高烧不退,竟然身亡了。
他立下如此泼天大功,却无福消受奖赏,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另一功臣、悬觚城司马伍应甲,因为坚守城池、协助陈宪拒敌有功,得到皇帝嘉奖。
不过他也在不久之后的北伐中殒命。
*****
魏国皇宫。
式乾殿。
皇帝拓跋焘这次出征后回平城,没有通知任何人,更不准备搞什么仪式。
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更随性。
他稍作休整,就开始处理几件紧急公务。
最急的当然是清查内奸和城南刻史石碑两件事。
查内奸这事不能大张旗鼓,只能密令候官衙署增加人手悄悄去查。
他坐在龙椅上,旁边的心腹太监宗爱,躬身对他汇报平城南郊新园子的事情。
宗爱:“禀主子,不得了啊!您刚一率军出征,崔司徒就在城南天坛旁边,劈出了一座300亩大园子。园子里啥也不置,就是矗起一块又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老奴察看了,石碑上刻的是崔大人领头编纂的《国史》,还有他自己单独注解的《五经》。”
“《国史》编纂刚完工不久,朕还没来得及细读,他们就刻碑公布啦?…你说说,怎么不得了?”皇帝盯着宗爱问。
宗爱犹豫一下,毅然答:“回主子,那《五经注》也就罢了。可是《国史》里头,有许多大逆不道的记述。”
“大逆不道?”拓跋焘坐直身子问:“如何大逆不道?”
小主,
宗爱:“回主子,老奴粗略看了一遍,里头记载拓跋先祖,颇多不敬。写父子失和杀戮的,有三处;记录祖上兄弟相残的,有四处;最为悖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