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公共食堂为民众提供9便士的廉价饮食,还不用券,贫苦家庭和工人还拥有食品补贴。
配给的同时,英国粮食部发起了“dig for victory”运动,号召全国人民在地里挖呀挖呀挖种粮食。
一时间,全英几乎所有的闲置土地和公共绿地都被种上了菜和庄稼,有的还养了家禽、兔子之类的玩意。
英国王室将艾伯特纪念亭周边的空地放开种菜,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的草坪也不例外。
伦敦海德公园的草坪也变成了农田。
有了王室做表率,全国的其他地方,从居民院子到高尔夫球场,从铁路两侧到体育场,甚至阳台房顶和炸弹坑都没有被放过。
这“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大生产运动”在1943年给英国带来了100多万吨蔬菜的年产量。
英国人还从媒体宣传上不遗余力地要求国民多吃菜少旋肉。胡萝卜在这个时段突然崛起,一度被插在小棍儿上代替了冰激凌的生态位。
小时候被家长广泛告知的“多吃胡萝卜对眼睛好”这个事情貌似就是从这扎下的根。
伦敦着名豪华酒店萨伏伊酒店的厨师长,弗兰西斯·拉特里,这位平时给王室政要和各路权贵做菜的顶级大厨受粮食部委托,开发出了一系列战时菜谱。
他抛弃了平时那些贵到冒烟的食材,用朴实无华的“平民”食材设计了一系列特殊时期的食物。
比如以粮食大臣伍尔顿名字命名的伍尔顿派。
这道素食馅饼塞满了碎土豆、萝卜、花椰菜、胡萝卜、芜菁等蔬菜,再灌上燕麦片和碎葱煮的蔬菜浓汤,撒上芹菜沫,用土豆泥和全麦面粉做的面皮包好之后扔进烤箱。
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都具有厨师长的实力,吃惯了肉的英国人并不喜欢这道素菜。
在通辽帝国出场过的那位英国大法师贾斯帕·马斯基林就吃了一回媳妇做的这个玩意儿,大法师果断给了差评,丝毫不顾及妻子用东拼西凑的食材才精心搞出来的这份辛苦。
战争结束后,随着配给制的消失,伍尔顿派也不见了。
还有一种“爱国面包”,由全英面包师联合会于1942年推出,是全麦面粉添加钙质和维生素后烤制而成,长得不好看,吃起来也拉嗓子,被命名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但这玩意儿好在不限量供应,随便旋。
1942年,丑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丝弗来到应该,这款“希大爷的秘密武器”也上桌了。
至于战时其它的食物大家也都熟悉,由于鱼和土豆都不在管控范围,因此炸鱼薯条成为了战时少数不受限制的食物之一。
平民和军队都爱吃,丘大爷将其视为挽救英国命运的国民佳肴。
英国最早的炸鱼薯条专卖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一口大油锅和一个柜台,顾客们付钱之后直接将出锅的炸鱼薯条带走。
到了1910年,英国有了超过家炸鱼薯条店。
1920年,这个数量来到了家,第一家连锁店在1928年成立。
到了30年代,这款食品开始被英国中产阶级所接受,出现在了各路餐馆的菜单上。
战争中,贩卖炸鱼薯条的流动餐车走街串巷,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整个战争期间,炸鱼薯条的需求量比战前多了30%。
诺曼底登陆中,英军直接使用“炸鱼”和“薯条”作为前线识别身份的口令。
美军也将这款英国的国民食品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而对于北极航线上奔波的英国皇家海军来讲,咸牛肉三明治是他们相对获得的比较多的食物之一。
军舰上的炊事兵在不参战的时候会在厨房制作咸牛肉三明治,配上热可可,送到各个岗位上喝西北风的苦大兵们手中。
这顿饭对于执勤的水兵们,特别是西北风专业户了望哨,是非常暖心的美食。
战时英国海军供应的咸牛肉通常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粗盐咸牛肉。
这种牛肉自近代以来就是英国军队最主要的军用口粮之一。
这东西盐分极高,脱水后硬度惊人,保存期号称百年不腐,食用前需要用水泡一整天,并挤出多余盐分。
有的水兵会用这玩意儿雕刻东西,还会做成烟斗。
随着罐装技术的发明,咸牛肉罐头逐渐代替了桶装咸牛肉。
这款先进的食物同老版本比起来口感好太多,也可以直接食用,符合军用食品的一切标准,很快就被列为了制式军粮之一,在两次大战中被作为军粮大量采购。
小主,
利比希公司的弗赖本托斯牌牛肉罐头撑起了英联邦军队的伙食。
早在布尔战争时期,他们的牛肉罐头就开始在南非英军中大量出现。
二站中,该品牌迎来了鼎盛时期,仅在1943年就向欧洲战场提供了1600万罐咸牛肉。
高峰时,他们的盎格鲁工厂有5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工人加班生产,每小时可以处理400头牛。
这款罐头不仅在盟军中非常留行,德军在北非缴获以后也表示了高度好评,认为比自家的和意大利的都好吃。
在英国海军的伙食序列中,能与咸牛肉的地位一教高下的,必然是罐装香肠。
同咸牛肉一样,香肠也给疲于奔命在北大西洋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带来了难得的肉食。
英国香肠通常在10-15厘米之间,不同地区差异不同。
比如有着悠久历史,着名的坎伯兰郡盘肠最长能有1米,堪称当地文化遗产。
英国法律对香肠含肉量有明确规定,比如猪肉肠含量不得低于42%,其他肉类肠不得低于30%。
罐装技术出现之后,各香肠厂家也及时紧跟步伐,推出了自己的香肠罐头。
一战及二战时期,英军罐装香肠主要由帕勒索普公司提供。
该公司早在19世纪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肠生产商,并在一战时成为了军队供应商。
不过在二战后,该公司没能继续自己的辉煌,最终消亡了。
还有一款馅饼,这款长得像韭菜盒子的东西也是英国人及英军经常吃的玩意儿,里边的馅一般是牛肉和土豆。
肉馅饼最初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不样吃。
亨利三世曾经命令大雅茅斯镇每年向王室缴纳“由100条鳕鱼烤制的24个肉馅饼”。
17世纪开始,肉馅饼逐渐走进平民阶层并迅速受到无产阶级的欢迎。
在工业发达的康沃尔郡,矿工们由于需要自带午餐,于是就做出来了图上的那个英国韭菜盒子。
厚厚且密封的面皮能够让里边的馅料长期保持温度,凉了的话就用蜡烛烧铁锹加热,外皮沾上煤灰就直接丢掉。
这种简单又实惠的食物迅速流传开来,康沃尔郡的矿采完了之后,向全国扩散务工的前矿工们把这款馅饼也带到了全国各地,也成就了康沃尔馅饼的名声。
馅料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除了各种肉类,苹果和鸡蛋、无花果、巧克力、香蕉等东西都被塞进去过,其变化多端让英国人有一句古语:“魔鬼都不敢踏足康沃尔,因为害怕被做成馅饼”。
诺曼底登陆的D日,厌战号战列舰的午餐就是康沃尔馅饼。
舰长凯尔西按照传统,在吃馅饼的时候将一半饼丢进了海中,因为当时矿工们认为地下有精灵。
同理,海上也是一样。
吃的有了,喝的也不能少,众所周知,红茶这东西是华夏这传过去的。
17世纪,茶由开辟新航路的的葡萄牙和荷兰人带到了英国,迅速在贵族圈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好评。
经过一番研究与实践之后,英国茶商对华夏茶农的红茶最为感兴趣。
19世纪,茶叶进入了几乎每一个英国家庭。
由于从华夏买来的茶叶不够喝,英国人还在印度尝试种茶。
最终在30年代,有名的阿萨姆红茶诞生。
后来,茶叶种植扩散到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产生了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等知名品种。
维多利亚时代,茶成为了英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他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比如上午茶和下午茶,
其中下午茶被视为正式且重要的社交活动。
二战中,平民和军人每周有113克茶叶的供应。
在太平洋战争中,英军在亚洲战场稀碎无比,但当日军兵锋直指阿三,马上就要祸害英国人的茶产地的时候,英军终于急眼了,把日军挡在了阿三外边。
战争中的英军,无论是在北非沙漠还是在缅甸丛林,北大西洋或是西欧乡野,只要有时间,就必须坐下来喝一顿茶。
他们甚至还有大量的流动茶水车服役。
英军装甲兵比较尴尬,他们的车里无法煮茶,想要喝的话必须到车外边支起水壶烧水。
在战争中的最后两个月,英军装甲兵37%的伤亡是在车外造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被党卫军中尉魏特曼打成狗的维莱博卡日之战。
当时英军几乎全在车外边喝茶,突然一辆虎式就刷到了他们脸上······
血的教训让英军装甲兵痛定思痛——车里必须能煮茶!
在战后的第一代坦克——“百夫长”车里,英军安
装了一个类似电水壶的车载加热器用来煮茶,必要时也能当锅使。
他们把这东西称为“鼓舞士气器”。
每个英军车组中最年轻那位萌新担任“加热器司令”,负责给其他人煮茶倒水。
车里能不能煮茶甚至成为了英军判断装甲车辆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美军刚刚列装M1坦克的时候,英军军官前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