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坦克(1w)

第120章 坦克(1w)

在1921年,丑国军械部开始了对于半自动步枪的招标。

除了加兰德,当时参与竞争的还有贝尔艾蒂和汤普森设计。

另外,约翰·道格拉斯·佩德森也在军械部资助下开始研发一款口径小于.30的半自动步枪。

佩德森最终选择了一款.276(7毫米)子弹。

更小的口径可以让枪变得更小更轻便,降低后坐力,并允许士兵携带更多弹药。

时间快进到1925年,佩德森成功研发出来一款原型枪。

原型枪采用了10发弹夹和固定的弹匣,弹夹会被整体塞进弹匣之中,当子弹打空之后会被直接弹射出来。

这个系统会被加兰德借鉴并整合到M1加兰德步枪之中。

其半自动装置使用了延迟后座原理,可以被理解为一把大号的鲁格手枪。

在1925年,.30-06子弹的装药迎来了一项改进。

新型的M1子弹尽管和先前的设计在尺寸上是一致的,但其压强曲线和老型号完全不一致。

新型装药的燃烧更为缓慢,不足以让底火驱动半自动装置。

同时,底火开始被固定至子弹上。

加兰德的底火冲程系统依赖底火来实现半自动,而现在底火不止不足以驱动装置,更是被固定在了子弹上。

底火冲程设计正式被作废,加兰德不得不重新设计一种半自动系统。

现代轻武器使用的子弹皆是定装弹,一般来说包括了弹头、推进药、底火、固定底火的装置和弹壳这五部分

无论如何,竞标依旧按计划执行。

贝尔埃蒂的设计一开始就被淘汰了,而汤普森的设计则在1926年和加兰德的底火冲程设计进行了比较。

二者很快就被指出缺陷,并要求修正以重新测试。

但在这个时候,军械委员会已经认为佩德森的设计的优势已经极为明显了,他们要求加兰德提交一款使用.276子弹的型号来和佩德森的竞争,原本的.30口径半自动步枪则只建议制造一支来进行测试。

在测试之后,加兰德重新设计了一支步枪,这把步枪根据口径不同被命名为T1和T3。

和之前剑走偏锋的底火冲程不一样,设计采用比较传统的导气冲程设计。

枪管的末端有一段导气管,子弹发射后膨胀的气体进入后推动活塞实现半自动。

在1928年,战争部进行了一次公开的招标。

战争部要求所有设计都必须为使用.276子弹的半自动步枪,并着重要求步枪设计简单、坚固且要易于生产。

设计师们被告知招标“大概”会在1929年7月1日进行,要求则和1921年的测试基本一致。

总计7种设计参与了竞标,但最后加兰德的设计被认为更为优越:它部件更少,更轻,更简单,更容易制造,不需要润滑子弹……如此等等。

不过这个设计并非没有问题,枪膛闭锁失败、走火和导气系统失灵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

另外,战争部还重新审阅了决定使用.276子弹的决定。

在对活羊进行射击实验后,他们发现中口径子弹在远距离有着更强的杀伤力,而小口径则在短距离表现更好。

基于未来战争的不确定性,委员会建议恢复.30口径加兰德的设计工作。

不过,最初,委员会还不甚愿意抛弃.276口径,但有位将军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276口径的步枪就是垃圾。

这位将军就是麦克阿瑟,他当时担任丑国陆军参谋长,每句话都格外有分量。

出于对小口径穿透力的不信任,他并没有接受组委会的建议,强行要求把.30口径的步枪规划为重点项目。

在一片混乱之中,加兰德开始在春田兵工厂开始对.30设计进行改进。

原历史中,这些改进过的步枪于1932年三月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且表现得相当好。

丑国陆军向春田兵工厂订购了80支T1E2步枪,这些实验型步枪每一支造价1831美元,但工程师估计量产版本得成本可以降至64美元。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步枪于1933年八月三日被定项为“丑国半自动步枪,.30,M1”。

在1935年十月,步兵和骑兵的测试结论都推荐M1步枪替换M1903春田步枪。

在1936年1月9日,M1加兰德作为制式装备进入现役。

由于工厂为优化生产擅自做出了许多改动,早期的加兰德不乏问题:比如,如果弹夹中第七颗子弹位于右侧,弹夹将无法顺利弹出;

弹夹在还剩一发子弹的情况下直接弹出。

但这些问题都在还原加兰德原来的设计后解决了。

因为难以安装刺刀和可靠性问题,枪口导气装置也被更为传统的导气系统所取代。

在进行这些修正之后,加兰德的枪管长度增加到了24英寸,重量则增加到了8.3千克。

小主,

像大部分新武器一样,早期加兰德的生产较为缓慢。

第一批量产加兰德于1937年九月以每天十支的速度离开生产线,生产速度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时才开始有大幅度的提高。

1939年九月的生产速度达到了100支一天,到了1940年一月则达到了200支一天。

随着丑国在1941年底加入战争,加兰德的传奇也就此开始。

在小本子不宣而战后,列装加兰德的丑国陆军很快就开始和小本子士兵交火了。

在地中海战区,装备了加兰德的丑军士兵则在火炬行动中登陆了北非。

从此之后,加兰德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场丑军参与的战斗。

如果要评价加兰德的表现,朱利安.J.哈切尔少将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他不仅仅参与了加兰德和与.30-06子弹的研发,而且作为一位出身军械部的将军,哈切尔少将的工作就是评估武器的作战效应。

哈切尔指出军械部早在菲律宾战役时就收到了对加兰德步枪的赞誉,麦克阿瑟将军更是对加兰德极为满意。

遗憾的是,先进的轻武器并不能改变战争的局势。

在小本子主导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他们很快占领了菲律宾全境。

值得一提的是,小本子陆军在战争后期尝试仿制了加兰德,命名为四式步枪。

尽管该枪并没有进入现役,这也侧面说明了加兰德设计的影响力。

相较于北非战役中丑军的辅助角色,丑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从1942年开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的战斗让加兰德的优势显现的更加明显。

当陆军在半自动步枪的路上越走越远,海军陆战队则对加兰德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在1940年11月时陆战队进行的一系列测试表明M1903春田步枪的可靠性远高于M1加兰德步枪。

即便在参加测试的半自动步枪中表现最好,加兰德的发生故障的次数(370)仍是春田(53)的七倍有余。

所以,当陆军开始装备最新锐的半自动步枪时,海军陆战队依旧拿着父辈们的武器。

实战证明,加兰德的可靠性达到了两栖作战的要求。

约翰·乔治中校是最早登陆瓜岛的陆军军官之一,他见证了海军陆战队对加兰德态度的转变。

在一次陆军和陆战队的合作巡逻之中,他发现一名海军陆战队特战组(丑国第一支参加二的站特种部队)的成员一直跟在一名陆军中士的后面。

当问到为什么时,陆战队员很干脆的回答道:

“你估计会在第一波埋伏时就死了,但在你倒地之前我一定会扔掉这把该死的春田然后拿过你的枪!”

毫无疑问,对于丛林接近战来说,半自动明显要比栓动更具优势。

最终,海军陆战队于1941年末正式将加兰德列入现役。

到了硫磺岛战役时,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换装加兰德了

当海军陆战队奋战于太平洋诸岛时,陆军正在计划登陆欧洲,开辟苏联一直要求的第二战场。

最终,命名为“霸王行动“的登陆作战开始,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负责率先空降,夺取德军后方的重要战略据点。

作为一支全尺寸步枪,加兰德的重量构成了一定的问题。

第82空降师指挥官詹姆士·盖文评价道:

“考虑到伞兵的重装状态,跳出飞机时大概是最为危险的时刻。(伞兵们需要携带)一把上了膛的加兰德,156发步枪子弹,手枪以及和它配套的三个弹匣,一把工兵铲,一把刀,一个水壶,一个急救包,四个左右的手雷,备用粮食,一些地图和一件雨衣。”

同时他也指出空降兵需在跳伞时将加兰德放置在备用降落伞的那一侧——枪口朝脸而枪托位于两个膝盖之间,伞兵将在主降落伞成功打开后将步枪从备用降落伞后抽出以保证步枪不影响降落。

很明显,这一套教条十分麻烦,但这让伞兵落地之后就可以进行战斗,实属盟军空降作战的一大进步。

尽管加兰德是丑军的制式步枪,但她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丑国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