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百货(1w)

第116章 百货(1w)

“对,路桥所有工程现在都是我们自己做。”

朱传仁冷笑了一声,还真出耗子了,这就有意思了。

他自问对待手下人不薄,不敢说高薪养廉吧,至少也能让他们不在为钱发愁。

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贪心不足,那就别怪他翻脸不认人了:

“查!所有人都查一遍!”

朱传仁当然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如果只是小来小去的钱他相信朱传杰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既然能让他如此认真的拨弄算盘,那就说明一件事,有出入的数字绝不是小数目。

“这样动静会不会太大了,不然先暗中调查?”

“不行,这件事必须得闹大,最好人人自危,正好可以杀鸡儆猴。”

朱传杰沉稳的点点头:

“我知道了~”

“其它的都没问题?”

“问题肯定有,多点少点罢了。”

“嗯,该他们拿的可以拿,不该他们拿的,一分钱也不能拿!”

“我知道了三哥~”

“这几年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旺旺糖厂那边的效益开始下滑了,你这边得提高警惕,要提前做出应对~”

“仁和商社这边受到的影响不大,码头的吞吐量不减反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地军阀加大了物资采购量,从魔都登陆是最佳选择。”

朱传仁点了点头:

“以后的码头势必会向沿海方向转移,咱们可以提前囤地。”

朱传杰愣了下:

“沿海?”

“对!”

“我让人考察一下吧,那边没有基础,我们开发的话,资金压力太大了~”

“当然不能由我们自己开发,先囤地吧,地皮在我们手里,就有主动权。”

“好,我会把这件事提上日程~”

朱传仁站起身,望着窗外忙碌的黄浦江,不禁道:

“再有100年,这里会是全华夏最繁华的地方!”

朱传杰可看不到那么远,苦笑道:

“什么时候不打仗了,我就知足了。”

“呵呵,会有那么一天的~”

朱传杰跟着笑了两声,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而道:

“对了哥,前阵子楼下酒店举办了一场宴会,是先施百货办的,邀请了他们自家员工一起庆祝。”

“先施百货?”

“对~”

“你跟他们聊了?”

“简单聊了几句,这不是你不在吗,马家在魔都实力不俗,这个面子得给。”

“哦,伱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百货挺赚钱的,先施百货虽然是魔都百货业的霸主,但魔都市场很大,一个先施还不足以拿下整个市场。”

“你想做百货?”

“我觉得可以试试看,这可是我的老本行啊,哥!”朱传杰一句玩笑,勾起了朱传仁十几年前的回忆。

是啊,朱传杰可是货栈学徒出身,货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跟百货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块确实是朱传杰擅长的事情。

而且百货确实也有利可图。

当年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不仅是时尚的代名词,更彰显了近现代魔都商业繁荣的奇迹。

现在是不是可以再加个‘仁和’?

朱传仁陷入沉思,他在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

可以说,正是这四大百货公司推出的无数创新之举,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格局,开启了华夏百货业的现代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家公司都是粤省香山人创办的,且创办者都是在澳大利亚打工崛起发家的。

其中,先施公司无疑是领军者。

1914年8月,南京路驶来了一辆高级轿车,车上坐着澳大利亚华侨马硬标,他的目光在商铺云集的南京路上寻找着。

最后,车子停在位于日升楼地段的易安居茶楼旁。

这里,地处十字路口,北面直通火车站,可以引来外地旅客,南面紧靠富人居住区。

无独有偶,先期被马硬标派到魔都考察投资环境的黄骅南,也正好瞄准了这一地段。

马硬标的童年,华夏风雨飘摇,正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

沿海一带农村饱受小农经济破产和连年战争之苦,许多人不得不远渡重洋,去海外谋生。

19世纪末,年仅17岁的马硬标,告别母亲,随淘金大潮涌入澳大利亚,结果发现淘金热已偃旗息鼓。

当时很多香山同乡在澳大利亚都以种菜为生。

为了谋生,身处异国他乡的马硬标,也开始了种菜生涯。

可谁也没有想到,马硬标这一选择,让他发掘和展露了自己的商业天赋。

那时,在澳大利亚以种菜为生的华人,因为不懂英语,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所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水果,结果被白人贱价收购。

这极大刺伤了马硬标,他决心学习英语,为此甚至心甘情愿不领工资为英国老板打工。

通过给老板当免费助手,马硬标不仅熟练掌握了英文,同时也掌握了果蔬市场的运作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在自己的摊位上用英文写明货物的名称及价格,保证不二价,生意一下火了。

当地华人菜农纷纷把蔬菜果品委托他出售,旁边的华人商铺也把果蔬交与他代理,然后按比例抽成,这使得马硬标的生意逐步做大了。

随着业务的扩展,1890年,马硬标和几位同乡在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创办了“永生果栏”,经营澳大利亚和香江之间的果蔬贸易。

同时又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家乡邮寄的香山“香牙大蕉”种子,专门在斐济种植香蕉。

成熟后的“香牙大蕉”,口感甜滑,运往澳大利亚后深受当地人喜爱,因而卖出了更高的价钱。

这个商机,很快被马硬标等一批香山华侨敏锐地捕捉住了,他们在唐人街兴办了一系列经营香蕉批发的“果栏”。

为了尽可能扩展香蕉生意,马硬标与后来在魔都创办永安公司的郭乐,强强联手,联合另一间叫“永泰果栏”的水果商号,共同组建一个新公司“生安泰”。

生安泰资金雄厚,加上马硬标等人经营有方,很快垄断了悉尼所有的香蕉市场。

当时生安泰一年能赚4万英镑(当年的1英镑,相当于现在的1.5万英镑),这些钱足以买下悉尼整条唐人街。

很快马硬标成了悉尼着名的华侨商人。

这时,他与堂兄弟两人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一家澳大利亚出名的大卫琼斯百货公司,这令他们十分眼热,当时就立下誓言:当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马上回国开办一家这样的百货公司。

后来,马硬标回到香江张罗婚事时,为了置办各种结婚用品,经常这里买衣服,那边买鞋子,整天东奔西跑,非常不方便。

这时候,马硬标想起了当年在澳大利亚打工时经过的那家百货公司,只要一进门,就能把所需物品备齐,根本不用满世界地找。

他的夫人凭着女人特有的敏锐,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机。

于是,积累了大量资金的马应彪,在夫人的鼓励下,1900年在香江率先创办先施百货商店。

先施百货在香江开业以后,很快取得骄人的业绩。

两年后,钱袋鼓鼓的马硬标又在粤省开出了粤省先施百货,接着,把目光投向了飞速发展的上海滩。

他委派黄骅南赴魔都考察投资环境,为先施公司选址。

黄骅南到魔都以后,在租界考察了一圈,吩咐随行人员到当时魔都最繁华的南京路几个路口,以数豆子的方法,观察人流量。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将先施公司建在南京路日升楼地段。

马硬标实地考察后,欣然首肯,很快开工兴建大楼。

1917年10月20日,经过三年施工建设,南京路上这座五层大楼(后改为七层)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掀开了。

这是当时南京路上最高的建筑,也是魔都第一家由华人开创的大型百货公司。

公司开业当天,喜欢新奇的魔都市民蜂拥而至。

由于到的人太多,整个南京路被堵塞了。

20世纪初,已铺设了铁藜木的南京路两侧,华人开设的多数都是小作坊式的商铺,低矮的旧式木楼、狭窄的铺面,虽然数量不少,但货物杂乱,售价随意。

其规模和购物体验,根本不能与不远处的福利、惠罗等英资百货公司相比。

马硬标看到了在魔都开设中资百货的巨大市场,同时对上海滩被英资百货占据非常不满。

他说:“非急设立大公司,殊不足与之抗衡。”

马硬标所追求的先施百货,和以往的华夏商铺根本就是两码事,他要的是规模。

他以“每年租金3万两银子,租期30年”的苛刻条件,向业主雷士德洋行租赁下易安居茶楼一带10亩地皮。

建造先施百货公司,拟招股集资60万元,其中香江总部先拨款占股1/10,并在沪、港、粤三地公开招股。

由于工程巨大,决定再行增股,有人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