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羲之“不远复”,他学习书法不久,就开始自我鞭策,向卫夫人询问尽快练好字的方法。卫夫人给他讲了草圣张芝勤奋练字的故事:张芝坚持每日在池塘边蘸水研墨练字,又在池塘中洗涮笔砚。天长日久,池水变成了墨黑色,而他的书法也终于大成。
王羲之听得分明,心知要想练好书法就得刻苦用功,于是他更加努力了。若干年后,当他家门前的池塘也变成墨池时,王羲之的书法已“兼撮众法,备成一家”,集前人之大成而开辟后世书法之新天地。
但王羲之仍然坚持临池不辍。他长大成人后,辗转多地为官,每到一地必寻找前人碑文题字细心揣摩。他练字成痴,“休复”,每逢公务间隙休息之时,必趁机反复思考书法的章法架构、运笔方法及其气韵气势。通过不断苦练,他揉合百家之长,行笔千变万化而入化境,心到、意到、笔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同僚,会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举行禊礼,这是一种在水边举行的古老祭祀仪式。
众人饮酒赋诗,汇成兰亭诗集。作为在座的最高行政长官,王羲之乘酒兴即兴挥毫作序,记叙兰亭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对宇宙之大、生命无常的感慨。天下第一的《兰亭序》由是一举而成。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布局天机错落,气韵生动潇洒,字字精妙入神。全篇字体结构多变,同字而不同形,尤其二十一个“之”字刚柔并济,姿态各异而各具神韵,堪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铁画银钩,举世无双。
相传王羲之酒醒之后见此书,叹为观止。他“频复”,再度执笔反复摹写兰亭序,竟再无一篇能如其心意。由此可见,书法创作除书者功力之外,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如此人间俊彦,必得世人欣赏。
当朝重臣,堪与王导并驾齐驱的太尉郗鉴就非常赏识他。郗鉴有一个女儿,豆蔻年华,才貌双全,郗鉴视若拱璧,一心为爱女择一乘龙快婿。当时能与郗家门当户对的门第并不多,而琅琊王氏自是其中佼佼者。
郗鉴本与王导亲厚,他把结亲的想法告知王导后,王导欣然应允说:我家子弟众多,您不如到家里来挑选,无论选中哪位,我都同意。郗鉴便命心腹带着重礼登门择婿。
王府门望再高,众子弟也不敢怠慢郗家来人,各个精心装扮,举止高雅。只有王羲之“中行独复”,独自一人若无其事,坦腹仰卧于东厢书房。他的行为看似无礼,但恰恰是时人推崇的魏晋风度、高士雅量。郗鉴听说后当即拍板说,这就是我看中的人。从此以后,东床快婿与乘龙快婿成了同义词。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