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吃席

因为都是在家里办酒席,亲戚朋友和关系好一点的都会提前去帮忙。

黄大妈走后,奶奶拿起桌子上的红鸡蛋,磕了一个,剥了壳递到我手上:“来,凤儿,吃个红鸡蛋,沾点喜气。”

农村的这种红鸡蛋就是把鸡蛋煮熟后,放在拿红纸泡好的水里滚一下染成红色就可以了。

我也剥了一个递到奶奶手上,奶奶这次没有拒绝,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轻轻的咬了一口。

第三天放学后,奶奶就带着我来到了黄大妈的老二家。

中原地区由于是种稻谷,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一个200平方左右的打谷场。

打谷场的一半用油布搭起了一个棚子,棚子里面有4张方桌,桌子上已经摆满了这个年代普通家庭过年过节才吃得起的鸡鸭鱼肉。

堂屋里也有2张方桌,同样是先来的一波人吃的正欢。

这种方桌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备有的,一张方桌配配4个条长凳,每桌只可以坐8个人。

家里办事都是相互借用的,还有搭棚子的油布也是在镇上租用的,主要是为了遮风挡雨的。

一般小孩满月、过周岁或老人60,70大寿,还有老人过世都是吃三顿,先一天晚上一顿。

第二天早上和中午,都是正餐,根据家庭情况不同,桌子上的菜品分12到18道不等,而且只能是双数。

再有就是在家办的地方有限,一般也就摆个6到8个桌子,所以都是吃流水席。

一波吃完后,来帮忙的人马上收拾后,另一波马上坐了上去,没有坐到位置的人只能在旁边先等着。

因为农村的酒席是不限人数的,只要是赶了人情的,全家都可以去吃,所以人相当多。

加上有些人事先就等在桌子边上,等桌子一收完,马上就坐了上去。

其实座位都是抢来的,大家都不想在最后吃。

要不然村子里的路不好走,又没有路灯,而且是泥巴路,高低不平,深一脚浅一脚的,一不小心还会掉到沟里去。

我和奶奶去的晚,加上一老一小,奶奶事事都不愿意与人争,所以一直等到了最后一波才坐上了桌。

坐上桌后不久,帮忙抬菜的师傅上了第一道菜,就是当地有名的特产鱼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