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拔剑四顾心茫然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898 字 1个月前

刘备在大散关外顿兵三日,未能找到任何破绽。

最终只能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录,然后安然撤兵。

这一决策,也象征着曹刘之间的西线战事,终于彻底陷入了沉寂状态。

期间具体的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夏侯渊之死,发生在十月中旬。曹操的最后一轮败仗、退兵决策,发生在十月下旬。

他的部队一路破坏、彻底退到大散关,已经是十一月上旬。而刘备追到大散关、耗了数日,做完这一切,已经是中旬。

等刘备再退回阳平关、葭萌关,转入守势,做完这一切,已经是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了。

从曹刘各自的撤军罢战时间表也能看出,夏侯渊之死、汉中局面的崩盘,只是导致双方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还算不上全部原因。

除此之外,另一个导致双方不得不停手的次要原因,便是冬季秦岭的大雪封山、导致的进一步后勤困难。

毕竟这仗都从四月份打到十月底了。曹操决定退兵时,秦岭山区已经开始下今年的第一场初雪,只是还没积起来,雪刚落地就化了。

但谁都知道,再往后的每一场雪,都会越来越大,最后就会经冬不化,让一切车杖辎重统统瘫痪。

这样地狱级的后勤难度,注定了曹刘这番退兵之后,就算想反悔都不可能了。至少半年之内,秦岭南北两侧不可能再有沟通。

曹军从此就死守大散关和陈仓城,刘备军从此就坚守阳平关和葭萌关。

至于大散关到阳平关之间那三四百里的山区,也彻底化作了无人区,成为了曹刘双方将来共同的后勤噩梦。

曹操走的时候彻底毁掉了河池县和下辨县,刘备也不可能再去费时费力重建、重新移民过来屯田,那样绝对是事倍功半划不来的。

刘备军在阳平关以西、以北,只剩下了一个据点,就是马岱此前屯田养马的沓中县。只是那块盆地面积不大,也就只能养活几千军队和上万户屯田客,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

……

刘备军从大散关退兵,一路上在陈仓道里还走了十几天。

秦岭山区,三百多里的山路,走十天并不算久,何况天气也不好,最后几天路上都有积雪了。

回到阳平关这天,已是十二月初三。但考虑到汉中也缺粮,刘备并没有在阳平关多住。

只是暂留了两天,等恶劣天气好转一些,便继续南下,于初八这天,回到葭萌关,初十入驻梓潼县。

张飞和魏延在路过阳平关的时候,把他们的本部兵马留在当地,继续为刘备阵营镇守西线的北疆。不过张飞和魏延本人,还是跟着刘备一起先回梓潼,以听候后续的封赏、议功。

只有王平,因为级别还很低,也太过年轻,没必要参加后续的大计商讨。便被刘备临时委以重任、在这個冬天全权执掌汉中盆地的防务,直到来年开春之前,自会另派大将来接替他。

当然,王平在今年这一连串的战斗中,也立功不少,他肯定也得升官。只是因为他此前官太小,所以哪怕这次升完也不会太高,没必要专门开会讨论。

刘备直接一言而决,封了王平一个都尉,就地就任汉中郡都尉。(汉中之战前王平只是军司马)

考虑到王平起点很低,而且今年还不满二十岁,对于都尉之职,王平已经是喜出望外,连连感戴。

对于刘备的这个决定,他身边也有幕僚觉得或许有点草率。不过,诸葛亮、庞统都没有异议,所以这种质疑最后也没掀起浪来。

诸葛亮还私下对质疑者解释:“王平虽然年轻,但今年各战积累的战功,升为都尉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年轻就压制其升迁。

而且,王平之长,在于山地作战。如今汉中之战彻底结束,未来数年内主公都不会谋求翻越秦岭跟曹贼作战,将来就算要北伐,也是走别的道路。

可汉中又不能不留人镇守,所以让今年在汉中之战表现卓异、特别擅长山地作战的将领,普遍升高一点,然后留他们就地镇守数年,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诸葛亮私下里分析的这番话,终于让质疑者们彻底心服口服。

确实,如果这次的升迁,还意味着后续几年立功的机会变少,只能守土无功无过,那么倒也是说得过去的。

那些升得慢的将领,也能安慰自己“我只是不擅长山地战,不擅长在益州这种地方建功立业。等主公开辟新的战场,我等自会奋起直追”。

这样大家各取所需,都有个台阶下,对于本阵营的内部团结就非常有利。

可以说,刘备的用人之能,已经是非常轻车熟路、炉火纯青。可能他在作出这些决策时、定下这个用人思路时,都没特地想过这些道理。刘备只要顺从本能本心,率性而为,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

而诸葛亮则是擅长见微知著、分析剖白。把主公随意而为的措施、究竟有哪些细节妙处、原理如何,也都分析得明明白白。还能帮着刘备暗中排雷、解说服众——

很多人事方面的工作,刘备确实做得很好。但刘备口才不行,说不清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具体怎么好。以他的身份,他很多对的决策做完后,也不会解释,也不适合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