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自古以来,要论哪类臣子最让人觉得惋惜,“善于谋国,不善谋身”者绝对首当其冲,这类臣子虽然多有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才能,但却往往因为缺乏政治智慧而让自己身处险地,最终以悲剧结尾,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韩信,而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的周亚夫同样如此。
毫无疑问,周亚夫的军事才能极为出色,这一点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便已经得到证明,但他的政治智慧显然不足以使其在朝廷生存。
汉文帝时,皇帝前往细柳营劳军时非但没有受到迎接,反而被阻于营门之外,这固然是周亚夫治军严谨的体现,但对于皇帝来说又怎么会感觉舒服,毕竟皇帝才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率,好在汉文帝有容人之量,非但没有予以怪罪,反而认为其是肱股之臣。
到了“七国之乱”时,面对景帝诏命又来了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援救梁国,这固然是出于战局考虑,但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又岂能让汉景帝满意,毕竟景帝刚刚遭遇了逼宫,对这些功勋宿将并没有什么好感。好在叛乱被迅速平定,周亚夫又凭借战功声望高涨,汉景帝这才没有因为猜忌立即对其予以惩处。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正月,汉景帝决定废黜刘荣的太子之位,此举引发了包括周亚夫在内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太子作为国之根本,虽说“废立储君”是国家大事,但同时也是皇帝家事,更为微妙的是,太子固然是皇帝的继承人,但皇帝和太子之间却也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一旦太子实力太强,便很容易对皇位造成威胁,进而引发父子猜忌,历史上多少太子都是因此被废。最终让汉景帝下定决心废掉太子刘荣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汉景帝怀疑栗姬私下联络外廷大臣吗?
而对于大臣来说,尤其是声望、地位太高的大臣,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站队,同样是极为危险的一件事情,即便你有着充分的支持或反对理由,都很容易遭受到了皇帝的猜忌,毕竟在皇帝看来,自己还活着,你这么急着站队,是想干什么?作为“既能谋国,也善谋身”的代表,张良便很清楚这一点,在刘邦决定废立太子时,他便躲得远远的,即便是后来吕后派吕释之找到张良,张良也只是为其出了主意,而并没有亲自表态。
在周亚夫反对废立太子的同时,因为平定“七国之乱”而同样声望高涨的窦婴,因为担任太子太傅的缘故,也极力反对汉景帝废掉刘荣,并在意见被拒后愤而辞职隐居,后经梁地人郑遂劝说,才明白其中利害,重新返京修复与汉景帝的关系。
郑遂劝说窦婴的话,同样适用于周亚夫,别说你立有多大战功,在大臣中的声望有多高,能够让你富贵,决定你生死的永远都是皇帝,你因为太子的废立而与皇帝顶着干,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可惜的是,周亚夫并没有明白这一点,当他认定太子刘荣不该被废时,政治不够成熟的他,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态度而选择妥协。
平定“七国之乱”后,在朝中声望最高者便是窦婴和周亚夫两人,在窦婴曾经参与逼宫而为景帝所不喜的情况下,汉景帝对于周亚夫原本是寄予厚望的。正因如此,虽然梁王刘武因为周亚夫曾经在战场上拒不相救,而在入京朝见景帝时,多次在窦太后和刘启面前诋毁周亚夫,汉景帝仍然对其委以重任,而窦婴却从未获得实权。
然而,由于周亚夫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的强硬态度,使得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在太子刘荣被废一个月后,由于丞相陶青于汉景帝七年(前150年)二月因病请退,汉景帝任命周亚夫接任了丞相一职,但这只是汉景帝基于周亚夫的战功和声望所做出的决定,而并非出于对周亚夫的宠信。
可惜的是,周亚夫仍然没有看出皇帝对自己的疏远,此后两件事的发生,更是彻底让他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彼时,皇后王娡凭借着自己的聪明狡黠,不仅深得汉景帝的宠爱,在窦太后面前同样极为受宠。一天,窦太后在与汉景帝的闲聊中说道,“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
西汉由于沿用秦朝的“军功爵制”,一直以来都延续着“无功不封侯”的铁律,因此汉景帝闻言不免有些迟疑,推辞道,“当初南皮侯、彰武侯在世时,先帝都没有给他们封侯,直到我即位之后才赐封,王信现在怎么能封侯呢?”当初,窦长君、窦广国作为窦太后的兄弟,汉文帝虽然赐予了他们田地宅院,但却并未给两人封侯,直到汉景帝即位以后,才分别封窦长君之子窦彭祖和窦太后之弟窦广国为南皮侯和彰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