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面陈方略于庙堂(二)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057 字 18天前

朱载坖的想法不可谓不大胆,连讲官们都认为,朱载坖的这个想法有些过于激进了。

张居正劝道:“殿下,杀人并非好事,能擒斩祸首王杲,而关河宁定,岂非好事?”

这其实是大部分大明官员的想法的,他们不想大动干戈,因为一旦调发大军,就是海量的钱粮,前线的军士们固然是刀头舔血,百战功成,但是他们即便是战事结束,还有许多事情要办,核实军功,赏赐士卒,而且立功受赏的是武将们,又会使得武将的势力膨胀。

在他们看来,武将就和藩镇画等号了,是一定要严加防范的,藩镇之祸,远远胜过王杲这样的边境叛乱。朱载坖显然不这么看,他向讲官们解释了自己的看法。

若是平常时候,李成梁的这个办法是个好办法,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好事,但是现在不能这样。

首先就是现在这个短暂的窗口大明不能错过,之前马芳远出捣穴,给俺答制造了一些障碍,俺答会消停一段时间,而马上倭寇就会更加猖獗。根据王直的情报,倭国内部的纷争已经是愈演愈烈的,大量的无主浪人纷纷加入海盗团伙,王直虽然能够约束手下,但是如曾一本等新近崛起的海盗团伙可不管那么多,他们最近招募了大量的真倭,实力急剧膨胀,现在当然是摩拳擦掌,准备到大明劫掠一番。

南倭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北边更要稳定,不仅是俺答,还有辽东的女真、土蛮、朵颜三卫等部落,都不能出大乱子,否则大明两线作战,肯定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朱载坖认为,对女真的这一仗,不仅仅是要惩处王杲和女真,更是要震慑北方的这些蛮夷,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厉害,到时候才好抽出手来收拾倭寇。

所以朱载坖对于这一仗的看法就是要打的尽可能大,尽可能的大量消灭的女真人,不仅是要沉重的打击的女真的势力,而且还要震慑其他的部落,尤其是土蛮部,一旦土蛮和俺答联手,那大明的九边就会很吃力,对于东南的支持就会减弱,这是朱载坖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尽可能快的解决倭寇,避免倭寇在东南作乱,影响大明的财政。

所以朱载坖的意图是调集大军,以堂堂之阵,彻底绞杀建州右卫,当然,女真各部中的亲近大明的势力也要加以利用,毕竟建州女真的周围尚有海西女真足以一争高下,连内部,也有王兀堂这样的酋长能够和王杲一争建州的统治权,这些都是大明可以团结的对象,同时也可以给他们看看大明的军威。

李成梁想了一会说道:“殿下,据臣所知,王杲本部不过三千,料敌从宽的话,其死忠应在五千之数,加上一些归附于他的,王杲最多不过八九千之数,官军出动三万步骑,当足以制敌。”

李成梁说出这个数字后,朱载坖不由得在心里盘算起来来,辽东的官军本身就很疲弱,能不动就尽量不动,即便是上阵,恐怕也是充数的,主力还是要从内地的九边各镇抽调,以朱载坖的看法,李成梁所部三千骑,吴惟忠所部六千人,再从马芳部调三千骑,已经是一万二千精锐了,再从蓟镇抽调八千精锐,凑足二万精锐入援,从辽东镇本地集结一万精锐,对付王杲已经是足够了。

要命的就是大军的军粮,辽东本地官军的军粮消耗还少一点,朱载坖想要调动的各部官军,远的在宣府镇,近的也在蓟镇,要先在关内集中,然后再经由山海关开赴辽东镇,一路上的军粮就是一个天量的数字,要知道不仅仅是两万人,还有上万匹的战马牲畜等。

战马的胃口可比士卒大多了,官军士卒,本色不过一石五斗,而一匹战马,一月豆料一石五斗,还有草四百五十斤,盐十斤,这样的长途跋涉,所需要的粮秣那就更多了。在关内还好,可以就近从京通仓和蓟镇调拨,虽然有些损耗,但是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一旦出关,以现在辽东镇的情况,根本不能承担两万大军和战马的粮秣供给,朝廷必须提前调发军粮到辽东,否则大军到了辽东镇反而陷入缺粮的境地就好玩了。

朱载坖说道:“从东南海运的漕粮,可以直达盖州等处,足以接济三军。”

对此,李成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直接将大部分军粮运到安东石最为合理了,李成梁的计划是在安东聚集大军,包括女真和朝鲜的军队,然后大军再从安东出发,剿灭王杲。而且在安东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朝廷可以下令朝廷为大军准备马草等部分辎重,虽然朝鲜没什么粮食,但是准备一些马草豆料还是可以的。

汪道昆问道:“山海关到安东可是一千一百余里,一路上大军吃什么?”

李成梁的看法就是大军一路沿海进军,提前通过天津向盖州、宁远、营口转运军粮马草,大军在这几处补给,然后再安东集结,再出师讨伐王杲,对于李成梁的这个计划,朱载坖和汪道昆计算了一下。

大军从集结到赶赴安东,大概需要五十天,以两月计算,二万官军路上的行粮和豆料,加上漂没和损耗,十五万石足够了,而抵达安东之后,按照李成梁的估计,可能需要两个月时间收拾王杲,不过朱载坖觉得还是要料敌从宽,按四个月转运,加上辽东本地的官军,四个月需要的的军粮是三十六万石,加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恐怕也四十五万石,还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豆料。

再加上回城的路途,朝廷最少要准备一百二十万石的军粮,才足够支持大军讨伐王杲。这个数字不要说汪道昆和讲官们,就是朱载坖也吓了一跳,大明漕运的最高数字是在宣德六年,不过六百八十万石,正常一年四百万石的漕粮,等于一次就要用掉四分之一的漕粮来支持讨伐王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