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徐夫人(2)

徐氏略记 缓安甫 9691 字 8天前

因陆逊献策有功,孙权加封他为帐下右部督,统领孙权的禁军。自此,陆逊手握重兵,成为了东吴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继续为东吴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书写着属于他的辉煌篇章。彼时,正值风云变幻之际,丹杨郡这片土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原来,此地的山贼首领费栈竟然接受了曹操所赐予的印绶册封,这无疑是对东吴政权的严重挑衅。不仅如此,费栈还心怀不轨地煽动山越族一同作乱,使得局势愈发严峻。

小主,

面对如此危机,年轻有为的孙权果断派遣陆逊率领军队前去征讨费栈。然而,当陆逊抵达战场时,他却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费栈的支系部队众多,势力庞大,而反观陆逊自己所带领的兵力则相对较少,双方实力悬殊。

但是,陆逊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心生一计。首先,他下令增设大量的旌旗,让敌军误以为己方拥有强大的兵力。接着,又巧妙地分置了战鼓和号角,以营造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假象。然后,趁着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之时,陆逊亲自率领着士兵们悄悄地埋伏在了山谷之间。

待到黎明前夕,时机终于成熟。陆逊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号角震天,士兵们如猛虎下山一般从山谷中冲杀而出。一时间,喊杀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费栈的部众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陆逊趁势指挥大军奋勇杀敌,只见刀光剑影交错,鲜血四溅。经过一场激烈的鏖战,陆逊成功地击溃了费栈的部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后,陆逊并没有就此停歇。他深知要彻底稳定局势,必须对当地的队伍进行整编。于是,他仔细筛选了东三郡的兵员,将那些身体强壮、英勇善战之人留下来充实军队,使其成为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而对于年老体弱以及受伤患病的人,则妥善安置为民户,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保障。

通过这番精心整顿,陆逊最终新获得了几万精锐之兵。这支新生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在完成了平定祸乱的使命之后,陆逊率领着他们凯旋而归,并回师驻守在芜湖一带,继续守护着东吴的疆土,确保一方安宁。

话说那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时值盛夏七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此时,蜀国那位威震天下的猛将关羽,正率领着他麾下的精锐之师,气势如虹地北上围攻魏国的襄阳和樊城。一时间,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动地。

而在吴国这边,吕蒙这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也没闲着。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然地上书给主公孙权,提出了一条妙计:自己佯装身患重病,需返回建业休养。如此一来,便可让关羽误以为吴国后方空虚,从而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关羽听闻此消息后,心中大喜过望,自以为找到了可乘之机。于是乎,他渐渐地将原本用于防守荆州的兵力抽调出来,源源不断地送往樊城前线,企图一举攻克这座坚城。

就在这关键时刻,同年冬十月,时任吴国帐下右部督的陆逊亲自登门拜访吕蒙。两人一番密谈之后,陆逊向吕蒙献上一策,言道:“如今关羽正因我军示弱而得意忘形,对后方防备松懈。我们何不趁机出兵,打他个措手不及?”吕蒙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对陆逊的谋略赞赏有加。

随后,吕蒙毫不犹豫地力荐陆逊给孙权,表示陆逊不仅智谋深远,而且才华出众,定能胜任此次出征重任。更为重要的是,陆逊年纪轻轻,声名尚未远扬,关羽定然不会将他放在眼里。这样一来,我方就能够巧妙地隐藏真实意图,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孙权闻得吕蒙所言,略加思索便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即下令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统领大军。至此,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陆逊走马上任后,便精心地修书一封送往关羽处。这封信中的言辞充满了谦卑与敬仰之情,字里行间尽是对关羽那赫赫战功以及英雄气概的赞美之词。陆逊对关羽接二连三取得辉煌胜利的佳绩更是不吝溢美之辞,大肆称颂。

当关羽收到此信时,起初还有些疑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看到陆逊如此谦逊的态度,心中不禁大喜过望。原本紧绷着的神经也渐渐松弛下来,对于东吴一方的防备之心明显减弱。

而另一边,陆逊见自己的计策已然奏效,迅速将关羽的反应详细地呈报给了孙权,并当面向其剖析了关羽的弱点所在以及致命要害之处。

就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那个寒冷的十一月,孙权悄悄地率领大军向北进发。此次行动,他任命陆逊和吕蒙作为先头部队,目标直指公安(现今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一带)和南郡(也就是如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所在地)。

陆逊和吕蒙二人领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成功攻克了公安和南郡。紧接着,陆逊马不停蹄地继续挥师东进,长驱直入朝着宜都杀去。蜀军驻守宜都的太守樊友眼见陆逊军来势汹汹,自知难以抵挡,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弃城出逃。

城中其他各级官员以及当地众多的少数民族首领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望风而降。就这样,陆逊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宜都。因其卓越战功,孙权当即任命他兼任宜都太守一职,并册封他为抚边将军和华亭侯。不仅如此,陆逊还上书恳请孙权能够慷慨地赏赐金银铜印等贵重物品给那些主动归顺的头目们,以此进一步稳定局势,巩固新得之地的统治。

小主,

次年,陆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地派遣麾下大将李异以及谢旌等人,统率着整整三千名英勇无畏的士卒,气势汹汹地向着刘备部将詹晏和陈凤所据守之地进发。这其中,率领水军的李异凭借着他高超的水战技巧和对江河地理的熟悉,巧妙地寻找到了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的关键位置;而率领步兵的谢旌则身先士卒,带领着部下们勇往直前,勇猛地冲锋陷阵。

两军交锋之际,李异和谢旌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出各自兵种的优势。他们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迅速地斩断了敌军的防线,一举击溃了詹晏的部队,并成功地将陈凤生擒活捉。紧接着,陆逊大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般地接连击败了房陵太守邓辅以及南乡太守郭睦。一时间,陆逊之名威震敌胆,令敌军闻风丧胆。

然而,就在此时,秭归地区的地方豪族文布和邓凯见有机可乘,便纠集起数千名少数民族士兵,与西蜀势力相互勾结,妄图负隅顽抗。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陆逊毫不畏惧,他沉着冷静地调兵遣将,精心部署战略战术。终于,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过后,陆逊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地打败了文布和邓凯。此役过后,走投无路的文布和邓凯只得仓皇逃往西蜀,而西蜀方面竟然还将他们任命为将军。

不过,陆逊并没有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他派出精明能干的使者,巧施妙计,对文布等人展开了诱降工作。最终,在陆逊的智谋和策略面前,文布等人权衡利弊之后,选择率领部众向东吴投降。至此,陆逊先后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战役,斩获了众多敌军首级,同时也招揽收纳了数万名兵员。

因为陆逊立下赫赫战功,孙权龙颜大悦,当即晋升他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并赐予他娄侯的爵位。此后,陆逊并未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而是继续为东吴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他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刚刚收复的荆州地区,必须安抚当地人心。于是,陆逊向孙权建议应当给予那些新近归附的荆州人士一定的官职,让他们能够为江东政权效力。孙权对于陆逊的这个建议深表赞同,欣然予以采纳。

夷陵破刘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 221 年),正值金秋时节,秋风送爽,却也吹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气氛。这一年的七月,蜀汉昭烈帝刘备亲自统率各路大军,气势汹汹地向着江东之地进发,目标直指东吴霸主孙权。一时间,战云密布,山河变色。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孙权深知不能掉以轻心。他急忙派遣南郡太守诸葛瑾前往刘备军中,试图通过和谈来化解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然而,此时的刘备一心想要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雪恨,根本听不进诸葛瑾苦口婆心的劝告。

与此同时,东吴国内谣言四起。有人传言说诸葛瑾暗中派人与刘备勾结,图谋不轨。这一谣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孙权的心窝。但陆逊却深知诸葛瑾为人正直忠诚,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上奏孙权,表示诸葛瑾对东吴忠心耿耿,绝无背叛之意。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孙吴黄武元年(公元 222 年)。蜀汉中王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再次集结大军,猛烈进攻吴国的西部边境。战火熊熊燃烧,生灵涂炭。

面对刘备的疯狂进攻,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并赐予他假节之权。陆逊临危受命,肩负起抵御蜀军的重任。他迅速召集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一众将领,率领五万精兵强将奔赴前线。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话说那刘备自巫峡一路行来,历经建平之地,最终抵达夷陵。他马不停蹄地指挥大军安营扎寨,短短时日之内,竟是接连扎下了数十座营帐。这营帐连绵不绝,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让人望而生畏。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刘备还使出浑身解数,不惜拿出大量金银锦缎以及诱人的官爵赏赐,以此来引诱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军队加入自己的阵营。一时间,众多部落纷纷响应,刘备麾下兵力大增。

不仅如此,刘备更是精心挑选将领,任命智勇双全的冯习担任大督一职,统领全军;勇猛无畏的张南则被委以先锋重任,冲锋陷阵;而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人也各自领命,分别担任别督之职,各司其职。此外,刘备还特意派遣大将吴班率领数千精锐兵马,在开阔平坦的地带扎下营寨,公然挑衅吴军。

面对吴班的挑衅,东吴诸位将领皆按捺不住心中怒火,欲要出城迎敌。然而,陆逊却目光如炬,一眼看穿了其中端倪,力劝众人莫要轻举妄动,只因他深知蜀军此举必有诈谋。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刘备便率领八千伏兵悄悄从山谷之中撤出,若不是陆逊当机立断拦下众将,只怕此时吴军已然中计。

待刘备撤军之后,陆逊当即修书一封,快马加鞭呈送于孙权面前。信中详细阐述了夷陵此地战略地位之重要性,堪称兵家必争之地。同时,陆逊亦毫不留情地点出刘备此次排兵布阵所存在的诸多失误之处,并断言刘备此番征战必将以失败告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收到陆逊奏报之后,孙权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会上,诸将皆认为此刻主动出击刘备并非上策,毕竟对方兵力雄厚且诡计多端。但陆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准备率先出兵攻打刘备的一处营寨,以此试探敌军虚实并打乱其部署。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尽管未能在与蜀军的交锋中讨到多少好处,但这一番激战也并非毫无收获,反而让陆逊及其麾下将领得以深入研究蜀军的战术特点,并由此琢磨出了一套专门用来对抗蜀军的精妙计策。

经过深思熟虑后,陆逊果断下达命令,要求手下的众多将士们每人都手持一把干燥的茅柴。待到夜幕降临,月黑风高之时,只见陆逊一声令下,无数将士纷纷点燃手中的茅柴,然后奋力地将其抛向蜀军营寨。刹那间,星星点点的火光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夜空,接二连三地落入蜀营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茅柴被扔进蜀军营寨,火势迅速蔓延开来,熊熊大火映红了半边天。眼见时机成熟,陆逊亲自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全体大军,如猛虎下山般朝着蜀军营寨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蜀军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陆逊军队的凌厉攻势。最终,蜀将张南、冯习以及蛮王沙摩柯皆不幸战死沙场。不仅如此,陆逊所率之军还接连攻破了四十多座蜀军营寨,可谓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面对如此惨败,刘备的部将杜路、刘宁等人深感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迫于当前严峻的形势选择向陆逊投降。而此时的刘备,则匆忙登上马鞍山,试图重新组织兵力排兵布阵,以期能够扭转战局。然而,陆逊岂会轻易放过这个绝佳机会?他当机立断,督促各路军马从四面八方紧紧包围住马鞍山,不给刘备丝毫喘息之机。

在陆逊军队的重重围攻之下,原本就已经陷入混乱的蜀军更是不堪一击,瞬间土崩瓦解。战场上喊杀声、哭喊声此起彼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据粗略统计,此次战役中蜀军的伤亡士卒竟多达万人之众,损失极其惨重。

眼见败局已定,刘备不得不趁着茫茫夜色,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离战场。一路上,他们狼狈不堪,风声鹤唳。而负责断后的驿站士卒们,则急忙将士兵们遗留下来的铠甲等军用物资统统付之一炬,熊熊烈火燃烧起来,形成一道火墙,暂时挡住了陆逊追兵的步伐。就这样,刘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逃入白帝城,并在此稍作休整,舔舐伤口。蜀军的战船在熊熊烈火中燃烧殆尽,无数精良的武器沉入江底,堆积如山的物资也化为乌有。原本浩浩荡荡的大军如今已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江中漂浮着一具具冰冷的士卒尸体,他们随着江水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惨烈。

刘备望着眼前这一幕惨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羞愧和愤恨。想当年他意气风发,挥师东进,本欲一举踏平东吴,成就一番霸业,未曾料到竟会落得如此下场,被陆逊打得一败涂地。

遥想当初,东吴的安东将军孙桓率领一支偏师在夷道对刘备的前锋部队发起攻击。然而,刘备兵强马壮,很快便将孙桓重重包围。身陷绝境的孙桓心急如焚,赶忙派人向陆逊求救。但陆逊经过深思熟虑后,却以孙桓所率之军士气高昂且夷道城防坚固为由,断然拒绝了出兵援救。事实证明,陆逊的判断极为准确。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而孙桓也果真得以脱困,并对陆逊的用兵之道赞不绝口,称其调度有方,指挥若定。

此役过后,孙权对陆逊的才能大为赞赏,因其宽宏大量以及忍辱负重之功,特加封其为辅国将军,统领荆州军政事务,并改封江陵侯。

刘备一路狼狈逃窜至白帝城后,方才稳住阵脚。此时,东吴诸将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更是纷纷上书孙权,恳请主公下令乘胜追击,务必生擒刘备,彻底消灭蜀汉政权。面对众将的请战书,孙权并未立刻表态,而是转头征求陆逊的意见。

陆逊深知此刻局势微妙,遂与朱然、骆统一同分析当前形势。他们指出,虽然东吴在此战中大获全胜,但曹魏那边却虎视眈眈。据探子回报,曹丕正在大规模地集结军队,其意图不明。倘若此时东吴贸然出兵西进,深入蜀境,一旦后方空虚,被曹丕趁虚而入,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陆逊建议孙权暂且按兵不动,先巩固胜利成果,加强防务,以防曹魏来袭。表面上看,此人假惺惺地声称要协助吴国去征讨刘备,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心怀叵测、暗藏祸心。面对这种情形,吴军理应保持高度警惕,慎重行事,当机立断选择撤军才是上策。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魏军瞅准时机突然发动袭击,致使东吴陷入三面受敌的艰难困境之中。

时间来到了孙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 223 年,刘备在退守白帝城之后没多久便抱憾离世。随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皇位,而国家政务则交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全权处理。此时的蜀国有意与孙权展开议和谈判,以求两国之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当下的实际状况,决定派遣陆逊前去向诸葛亮传达相关事宜。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将精心雕刻而成的孙权印玺存放在陆逊的住所里。从此以后,每当孙权与刘禅以及诸葛亮相互传递书信时,都会习惯性地先拿出来给陆逊过目审查一番。一旦发现其中存在任何不妥之处,便会责令陆逊对其进行修改调整,待一切妥当之后,再用印玺加封并送出。

辅政东吴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时任东吴重臣的陆逊忧心忡忡地望着治所内日益减少的粮仓储备,心中深知若再不采取措施,必将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向主公孙权呈上一份奏折,恳请孙权下令让诸位将领们积极开垦更多的耕地农田,以此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军民的温饱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