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舒舒服服的考完试,那我孙启智还配当人父吗?
三声锣响,咸平二十三年恩科考试正式开始。
衙役发完试卷,秦朗看清楚考试题目,愣住了。
“啊,不是,这也行?”他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语。
不能怪他惊疑,而是这考题他可太熟了。
正是外祖父给的最后一套题,那套官家还是东宫时主持乡试的题目。
“春秋之义,大则君君臣臣,小则父父子子,正名以定分,乃治乱之要也。”
这想不得中都难啊,因为这题他有1万种解法,1万种!
草稿纸?不需要,直接研磨开干!
紧扣着‘正名定分’四个字,结合那么多模板哪有不出彩的道理?
最经典的就是用了自家外祖考试时的举的高分例子。
‘郑伯克段于鄢’点明如果不能早日正名定分,会致兄弟相争,国家不宁。
用他揭示了正名定分对于预防内乱、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正好朝堂上也有股风在吹着立储,这道题倒是出的恰到好处。
老酒装新瓶,让秦朗自觉有拍未来皇帝马屁的感觉,那还不更是大书特书。
赶紧立储,承认秦王东宫太子之位,你看我这马屁拍的。
后续太子继位知道此事后,对自己仕途的好处那也是大大的。
想到美处,他不仅怡然自得,这波不是小母牛开飞机,牛逼上天了。
高位上的孙启智见他开始答题就直接往正式试卷上莽,有些坐不住了。
于是借着巡考的由头下了高台。
“胸有成竹,固然值得值得夸赞,可人呐老是不知所谓,看不清楚自己的斤两,一失足恐酿千古恨啊!”
这老毕登看似是和同僚正常交流,可就站在秦朗的考舍前,声音还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