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宇轩抵达京城后,径直前往国子监,将文化交流的计划书呈递上去。
他深知,要推行这项计划,首先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然而,计划书的内容一经传开,立刻在国子监掀起了轩然大波。
赵大儒,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须发皆张,指着计划书怒斥道:“荒谬!简直荒谬!我泱泱大国,文化博大精深,岂容蛮夷之邦玷污!与他们交流,岂不是自降身份?!”
赵大儒在学术界影响力极大,他振臂一呼,立刻得到众多保守派学者的附和。
一时间,国子监内充斥着反对的声音,柏宇轩的计划仿佛一叶扁舟,飘摇在汹涌的浪潮之中。
质疑的目光如同利剑般刺向他,压力如山般压得他喘不过气。
为了扭转局面,柏宇轩决定与赵大儒进行公开辩论。
辩论场上,赵大儒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将本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奉为圭臬,将与外国交流视为洪水猛兽。
他声情并茂地控诉着:“列祖列宗的基业,岂能毁于一旦!我等读书人,当以守护传统为己任!”
柏宇轩则冷静地阐述文化交流的益处,强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才能让本国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他旁征博引,以罗斯国的先进科技、扶桑国的精致艺术为例,试图说服众人。
然而,赵大儒势力根深蒂固,他的言辞极具煽动性,许多学者和学生都被他所影响。
尽管柏宇轩据理力争,却难以撼动赵大儒的权威。
正当众人以为柏宇轩会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时,他却突然沉默了,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