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知道日军在北上试探失败后,在此之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关注点又将转回中国,华北最近太过空虚,那么未来一段时间肯定要给华北增加力量。
于是就命令出征的各部开始收缩,做好逐渐撤回山西的准备。进入10月后,天气慢慢转寒,向山西移民的人数已经少了很多,且野外的作战活动也少多了,部队无法在野地冬季常驻,并且冬季后勤基本上都得从山西运出,这样补给压力大,并且容易因为气候的原因导致队伍作战失利。
继续驻扎下去绝对是以小失大,李志坚就开始率领主力撤回山西,只在河北留下一定的侦察留守人员。
本次出征河北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开走廊吸纳河北移民,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现在这几个主要目的都已经实现。在4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将整个冀西搬空,消灭日军一个旅团。
并且此时43军各部又在河北累计招收新兵一万九千人左右,可以说此次出征收获不小。
对于在中国的日军而言,1939年却不是一个有收获的年份。
这一年首先在山西作战大败,之后和苏联在诺门罕的冲突中也惨败。在华北又被傅作义的35军和李志坚43军占了几次大便宜,损失不可谓不大。
虽然在中国南方的作战还是居于进攻态势,但是也露出了疲态。
年内发动了南昌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成功占领了南昌,不过未能占领长沙。
日军现在发动一次大型会战需要的准备时间更长,战斗的持久力和爆发力都和开战之初已经无法相比,虽然国民政府已经被压缩到只有西南一隅,但是对日军的外强中干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抵抗住日军的自信心和决心也较开战之初要强,蒋委员长在冬季还发起了一次冬季会战,更是显露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决心和能力。
在中国北方,日军则颓势表现更加明显。
对于三次对以太原为中心的进攻的失败,令日军在损兵折将之外,信心也折损了不少,虽然从日军高层到基层都认为山西战略位置重要,必须拿下,但是对于在此发起进攻,都是避之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