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京大学校园,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静谧而神秘。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古老的学府增添了几分生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份宁静。
清晨六点多,一位打扫卫生的老大爷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他拿着扫帚,沿着校园的小道清扫着落叶和垃圾。
当他走到小粉桥附近的一个垃圾桶旁时,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引起了他的注意。
老大爷疑惑地停下脚步,用扫帚轻轻戳了戳塑料袋。塑料袋发出沉闷的声响,似乎里面装着什么重物。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塑料袋的扎口,一股刺鼻的恶臭瞬间扑鼻而来。老大爷忍不住往后退了几步,捂住口鼻。
当他再次鼓起勇气看向塑料袋内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恐万分。塑料袋里装的竟然是一截人的躯干!
血肉模糊,白骨森森,场面异常惨烈。老大爷吓得扔掉扫帚,连滚带爬地逃离了现场,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杀人啦!杀人啦!”
很快,校园内的师生们被惊动了。他们纷纷围拢过来,议论纷纷。有人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将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报告给了警方。
接到报警后,南京市公安局迅速派出警力赶赴现场。刑警队长陆辰和陆晨光带领着秦媛和杜晚晚以及一支精干的侦查小组,火速抵达了南京大学校园。他们封锁了现场,对周围进行了仔细勘查,并收集相关证据。
几个人眉头紧锁地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和责任感。
他们深知,这起案件不仅关系到一个无辜生命的逝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宁和正义。
在现场勘查的同时,警方开始对南京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进行走访调查。
他们希望能够从目击者和知情人士那里获取到有价值的线索。
经过初步调查,警方得知了一些情况。原来,这起案件发生在前一天晚上至清晨之间。
由于校园内人员众多,且流动性较大,因此很难确定具体的案发时间和地点。
不过,警方还是根据现场的情况和目击者的描述,初步推断出了一些可能的线索。
首先,从塑料袋的质地和大小来看,警方认为凶手很可能是使用了一个常见的购物袋来装运尸体。
这意味着凶手可能是在商场、超市等地方购买了这种袋子。其次,从塑料袋的摆放位置和方式来看,凶手似乎是有意将尸体抛弃在这个垃圾桶旁。
这表明凶手对校园的环境和地形比较熟悉,很可能是校内人员或者与校内人员有联系的人。
此外,警方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线索。比如,在案发现场附近发现了一串钥匙和一个钱包。
钱包里有一张身份证和几张银行卡,身份证上的信息与死者不符。
这表明死者可能是在遭遇不测后,被凶手夺走了随身物品。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逐渐将目标锁定在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和教职工身上。
他们开始对这些人员进行逐一排查,试图找到与凶手有关的信息和线索。
在警方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的同时,南京大学的学生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他们纷纷猜测死者的身份和死因,以及凶手可能的动机和背景。
其中,一个名叫成鑫的男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成鑫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大四学生,平时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然而,自从案发前一天晚上开始,他就神秘地失踪了。
他的室友和同学们纷纷表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没有收到他的任何消息。
警方迅速调取了成鑫的个人信息和相关记录。
他们发现,成鑫在案发前一天晚上曾经离开过宿舍,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他的银行卡和手机等随身物品也在案发后失去了踪迹。警方认为,成鑫很可能就是死者,而他的失踪与这起碎尸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尽快找到成鑫的下落和确认他的身份,警方决定对他的宿舍和周边区域进行仔细搜查。
他们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与案件有关的线索和证据。
在搜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了成鑫的一些个人物品和衣物。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还在宿舍的床底下找到了一本日记本。
日记本上记录着成鑫的一些日常琐事和心路历程。然而,在最后一页上,却写着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我可能要死了……他们不会放过我的……”
这段文字让警方感到十分震惊和困惑。他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成鑫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遗言。
不过,这段文字无疑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为了尽快找到凶手并破获案件,警方决定从成鑫的日记本入手,追查与案件有关的线索和嫌疑人。
他们首先调取了成鑫的通话记录和社交账号信息,试图从中找到与他有联系的人和可能的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