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屏风揭文解秘史

寻踪天官墓 兰羊 1709 字 1天前

我俩蹑手蹑脚,步步小心,眼看就要走近宝箱时,不知触动了哪里的机关,那宝箱瞬间便消失了。

麻二叔见状忍不住大声骂道“他妈的!害得老子空欢喜一场”。

骂归骂,骂完即穿过一个石门进入一个大厅,说是大厅,其实是个空间较的一个石壁房间。

进得里面,迎面是一道石质屏风,屏风上面有很多小字,反正也不差这一时半刻,便就着火把看这屏风上面到底写的什么。

“这上面写的啥子?”麻二叔文化不高,况且上面写的是文言文,他当然看不大懂。

幸好我一直喜欢读文言文,从初中之时就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屏风上的文字太深奥了,我看了半天,才粗略看出了里面的意思。

屏风上大意是: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兵变攻陷北京,建文帝允炆为保性命化妆成僧人,与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分别从密道逃出,相约邻水县境内杜景贤(杜天官)处避难。

燕王朱棣派人四处搜捕,几次险被发现,都被杜天官的眼线识破,秘密剿杀。

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在老师杜天官帮助下秘密招兵买马意图复国,遂决定在邻水县内修建皇城,建立新的王国与朱棣抗衡。

未料朱棣耳目众多再次被发觉,幸有朝中旧臣密报才未被发现。然而修皇城的树木已经砍下很多,为了消除证据,无奈之下只有将那些树木就地掩埋,待风声过去之后再行起出。

建立新的王国谈何容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还不能公开进行,虽有部分旧臣部族暗中相助,终因势单力薄而至放弃。

建文帝见复国无望,心灰意冷之下看破红尘,最后削发为僧。

“怪不得有人曾经在地里河沟边挖出过木头,那些木头可不小哦!一般都有小圆桌那么大,两三丈长。有人还想用来做家具,却因在地下埋藏太久,木质太硬而只有当柴烧了。”麻二叔以此联想到有人挖到木头之事,一边用手比画着木头的大小。

“二叔!你见多识广,应该晓得那报答的来历吧!”

麻二叔仰望屏风,用手摸着那些小字说:“听老一辈传说,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之寺庙并非报答寺,而是另外一个地方。后来见搜捕他的风声渐淡,况且年事已高,想到多年来老师杜天官对他的无私帮助,无以为报,才修建了报答寺,现在只闻其名,那寺庙早已不存在了。”

书上关于建文帝去向的版本很多,似乎每个版本都能说服人,连我也不相信他会躲在我们这个偏僻地方,然而在事实面前又不得不信。

“二叔!那燕王朱棣耳目众多,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找到他呢?”

“杜天官既然当过建文帝的老师,在当地肯定是德高望重喽!再加上朱棣派出的眼线对这里人生地不熟,口音差距又大,一踏上这里便引起怀疑,所以每次有外人进入就是有来无回,由此便断了线索。”别看麻二叔文化不高,对这些当地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

我也听师傅石万清讲过,杜天官辞官回乡后,专心教学,深得乡人爱戴。

杜家本是当地一大族,加之民风淳朴,如有外人侵入,必团结一心。

朱棣虽然有过怀疑,却因没有找到足以证明建文帝来过的证据而打消了疑虑。

事隔多年,他的江山稳固,想到无论他的这个侄子是生是死都不再对他构成威胁,便渐渐放弃了寻找。

现在很多地名足以证明建文帝在此来过,像冒火山、御临河、报答寺、剑泉……

还有那不时从河沟、田里……挖出的大木头,无一不是当年建文帝留下的物证。

“走!枫娃儿!我们现在就去证明建文帝是不是真在这里!”麻二叔急不可待,试图早早证明这些传说。

穿过屏风,前面是一宽敞的大厅,厅内石人石马,龙车凤辇……仿佛进入一个古皇帝豪华出行的阵容。

“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