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你也是我

这个问题讲起来或许有些复杂,因为听到拉马努金的故事后,胡川考虑的不是天才会不会被埋没的问题,而是人类天才的上限在哪里。

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数百万年来长江一浪又一浪,终究没有离开华夏大地。

人类会不会也是如此?

胡川不由得和朋友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类诞生了一个在各方面都堪比拉马努金的天才,他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无瑕,在刚刚成年的年纪就在各个领域登峰造极,并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奋斗,耗尽毕生精力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存在,成为万众景仰的伟人,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先驱。

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当他停止呼吸,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塌时,又有谁能应付这一片狼藉。

当然,按照他的设想,由于这个伟大的人的存在,人类可以享受一到两百年的发展红利,但那之后呢?

世上再没有如此的天才出现,无数人前赴后继耗尽几代人的精力,也仅仅能摸到那个人生前研究的底端。

人类的发展最终停滞在这个节点,胡川将之称为“科技瓶颈”。

当胡川提出这个概念时,毫无意外得到了朋友和同事的嘲笑,在他们眼里,这简直不是一个科研人员说出来的话,反而像中专学历没读过几年书的民科大神,坐在屋子里凭空捏造的概念,或者是某些小说中存在的概念。

但当胡川统计了近五十年间中外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的发展幅度后,才发现现实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无论是弦理论、熵增理论、还是量子方面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层面,别说应用了,连学起来都相当费劲。

而应用层面的物理则近乎处于停滞状态,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科技发展速度变缓的事实无疑加重了胡川的思想钢印,他开始无时无刻地考虑该如何摆脱“科技瓶颈”。

那时作为他学生的陈瞳知道这件事后,开导胡川:

“就和你说的一样,人类虽然具有智慧,但和我们目前发现的各项科技、理论而言,我们的智慧漏洞百出,简直不堪一击。”

“你这是安慰人的态度吗?”胡川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