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赵建坤向赵长志和赵宝根提出了建村小的计划。
他们俩听后倒是非常支持,以后他们也会有孩子,这可是好事。
于是,他们商量过后,就用大喇叭公布了这个计划。
“村民们注意了,村民们注意了,先播放一则村里的规划:村里计划建立村办小学。
明年开春,天气一回暖,我们将开始建设学校教室,并通过考核挑选两名教师。
教师按照每天八个工分的标准核算工资,本村孩子上学将不收取任何费用。
今天,希望大家认真考虑这件事情。
明天上午,我们将进行投票表决。”
结果第二天,村里投票表决时,大部分人表示支持,但仍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这件事只能再议!
这些支持的人,他们家都有适龄的孩子,他们认为这读书又不花钱,还不用跑那么远。
而那些反对的人,这些人家里大多数没有适龄的孩子,
所以他们认为建个学校还要白给老师每天八个工分,两个老师那可就是十六个工分。
赵建坤在会议结束后把消息告诉了王静怡,却没想到她并没有感到惊讶。
她仿佛看懂了赵建坤的心思,笑着说:”这有啥好奇怪的,我知道这是集体的事情,没那么容易一下子就让大家都同意。”
赵建坤听了她的话,缓声道:“要不还是算了吧,以后我们有孩子也不一定在村小读书。”
王静怡稍作思考后,坚定地说:“事在人为!三天后,你们再召开一次大会,如果村民们当中仍然有那么多人反对,那这事情就算了。”
说完,她便转身出门去找赵婶子,这事还得靠赵婶子!
不久,那些反对的声音真的在赵婶子的运作下消失了。
要问她是怎么解决的,倒也简单。
她只拎着一小包瓜子,去马大娘家里坐了小半天。
马大娘家是村里的妇女聊天聚集地,也正是因为如此,村里的小道消息,她总是比较灵通。
“你今天咋有空过来了?”马大娘看见赵婶子,便给她递了一个小板凳问道。
“今天下午没啥事,过来唠唠嗑。”
赵婶子接过小板凳,在人群中坐下。
接着,她把手中的瓜子递向人群,“来,我炒了些白瓜子,大家尝尝。”
“我就喜欢你炒的瓜子,又香又脆。”
“没错,秀娥这炒瓜子的手艺真是没话说。”
马大娘和赵四婶子带头一人抓了一把。
其他人见状也不再客气,纷纷也抓了一小把。
很快,一袋瓜子就见了底。
大家嗑着瓜子,闲聊着。
“对了,你们说村里办小学这事靠谱吗?让那群知青教咱孩子,别也给教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谁说不是呢。我家大牛他们不识字不也挺好,现在每天能挣十个工分呢!”
赵婶子并未插话,让她们说,她就吃着瓜子听着她们说。
“我家大虎现在也能拿八九个工分了,他也不是不识字。要我说啊,不识字咋了?!识事就行了!”
“可不是这个理,我家春凤和春妮虽然不识字,但在这村里差不多大的孩子中,有谁干活能比得上她俩?”
“谁说不是呢,这村里也不知道咋想的,搞这干啥……”
她的话还没说完,身旁的另一个妇女就用胳膊肘碰了碰她,朝赵婶子的方向示意了一下。
刚才还在说话的女人立刻闭上了嘴。
此时,赵婶子手里的瓜子也嗑完了,她拍了拍手,“没事,我也不是啥村干部,你们想说啥直接说,不用藏着掖着。”
说着,她接过马大娘给她递的水,慢条斯理的喝了起来。
其他人见状,都没有再开口讨论这件事情。
赵婶子一杯水喝完,见大家都不再议论这件事。
于是,她往在座的这群人里扫了一眼,看着正跟人聊得眉飞色舞的赵四妹。
她淡声问道:“长志娘,听说你家长志要娶媳妇了,是哪个庄子的姑娘啊?”
也不怪赵婶子会拿赵四妹开刀,她这个当娘的尽给孩子扯后腿。
刚才赵婶子不动声色地看着她们聊天,见赵四妹与她周围那几个聊得最欢。
赵婶子隔着这么远都听到她说,“办小学没啥用!”
赵四妹正说得起劲,突然听到赵婶子询问她。
她愣了一下,然后脸色有些不自然地回答:“说的是马家庄支书家的小闺女。”
她说完后,眼里闪过一丝得意的神色。
赵婶子看着她,心里不屑地轻蔑道:“这就是个拎不清的!”
不明就里的人还向赵四妹称赞道:“那这条件是没话说了,听说他家的孩子都上过学。”
一提到这个,赵四妹更是一脸得意,“还行吧,跟我家长志是小学同学,她的文化水平比我家长志高,是初中毕业。”
说完这些,她还带着得意的眼神看了一眼赵婶子。
然而,还没等赵四妹继续显摆,就有一个略带犹豫的声音响起:“四妹啊,我们都是一个庄上的人,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小主,
赵四妹听到这话后,瞥了那人一眼。
然后,她装作一派大方的样子说:“这有啥话还不能当着大家说的?我家又没啥见不得人的事情。”
那人见她这样说,吞吞吐吐道:“我表妹就嫁在马家庄,听说马支书家的小闺女之前跟他们村里一个知青走的挺近。”
那人没好说,她表妹告诉她的是,马支书家的这个小闺女早就不是啥黄花大闺女了。
而且,她还为了那个男人在家绝食。
最后马支书没辙,给那个男的开了一个回城的证明。
谁知那男的一回到城里就结了婚,老丈人家给他找到了工作,并将他的户口关系直接迁回了城。
马支书家最近为了这小闺女可没少着急上火。
赵四妹听了这些话,原本得意的脸瞬间僵住了,然后化为一道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