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欣赏晁错

虽然自己有内功,还有真气护体,不怕人刺杀,但还是多带两个人为妙,毕竟多带一个人就多一份保险。

—————————

干儿子韩滢年龄也不小了,苏云将他带进了丞相府,安排的官职不是很高,就是怕别人认出来。

官职不是很高的话,就不会被人问起出身,苏云任命也就没那么麻烦。

韩信还是和往常一样酒鬼,苏云一去高兴的很,喝了个酩酊大醉。

小主,

最近也没什么军事上的事情,不需要和韩信讨论,就聊聊家常,苏云就离开了。

韩信年纪也不小了,60岁了,怕是很难再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了。

终是时光荏苒,英雄迟暮,尽显社会之凄凉啊!

……

秋天到了,麦子又熟了一茬,老天爷赏脸,今年汉朝又迎来了一次大丰收。

刘恒高兴坏了,他现在是很相信上天预兆什么的话的,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打动了上天,降下祥瑞。

对于刘恒这种想法,苏云也没法劝。

毕竟汉朝的生产力实在太低,老百姓想吃饱饭很困难,因此很信鬼神之说。

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不开化,当时鬼神之类的学说在民间非常流行,一度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信任。

虽然天人感应什么的是董仲舒提出的,但其实在董仲舒之前,人们就很相信天神的学说,敬重天地,视天地为最大。

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还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人们寄希望于神明,祈求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但是呢,皇帝对于神明,还处于一种信与不信之间。

皇帝自身很信任神明,时常祭拜上天,祈求上天保佑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收成。

皇帝想维护统治,鼓励老百姓在民间扎实生产,让老百姓积极努力地工作,就不能让老百姓信神明一说。

一旦老百姓太过信任神明,天天等着老天养活,不辛勤的耕种,那不都得饿死?

所以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官方一直对神明是模棱两可的。

不得不说,董仲舒搞的一套确实很好用,将上天神明和皇权连接在一起,主张君权神授,将皇帝捧为高高在上的存在,让人们像敬重天神一样敬重皇帝,从而达到稳定江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