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妥协了,群臣也妥协了,只能说在第一场的交锋中,互有胜负。
当然,这次和群臣的交锋中,刘恒只要没输,保持朝廷的正常运作,便是大赢。
不然要真闹大了,群臣集体罢工,让朝廷运转不起来,那刘恒可就惹了大事了。
大汉这时的选官制度可不是科举制,皇帝没法在短时间内将朝臣全部大换血,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就培养好自己的势力。
唯独苏云,几乎和群臣站在了对立面。
不过现在的苏云也不一样了,在经过刘恒同意后,苏云也开了丞相府,意味着苏云可以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了。
之前苏云几乎是独自一人,承担一个类似皇帝参谋的角色,不掌握实权,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从今天开始,苏云要渐渐走向一个权臣之路!
这一切都是凌驾在刘恒的信任之上,在经历过上次的误会之后,刘恒现在对云哥是绝对信任。
毕竟高祖严选,那必为精品。
当然,刘恒也是有要求的;
就是苏云丞相府里的所有属官,都必须和太子亲近。
这是一个要求,也可以说请求,并不是刘恒对苏云权力的限制。
太子本来也需要培养太子府的属官,直接让苏云一步到位,再当上太子太傅,这样苏云培养多年的官员就可以直接被太子直接利用,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
在刘恒之前的皇位,就没几个传稳的,刘恒现在一定要保证皇位在自己这支里传下去,打破凡皇位交接必不稳定的流言。
—————————
在这场大朝会上,分成了那么几派,被刘恒看在了眼里。
一是那些要和刘恒对峙的臣子,二是现在懂得明哲保身的周勃及其党羽,三则是一些没有站队的人。
第三派则是袁盎、贾谊等人。
他们都是朝廷的新人,无论群臣怎么闹,他们都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干脆就不站队,静静地看着。
以他们这种层次,即便是不站队,也不会招来大家的记恨。
袁盎是真心直谏,要削减刘长封地就是袁盎提出来的。
袁盎认为刘长此举太过嚣张跋扈,只有对他小有惩戒,引起他的重视,这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保护。
刘恒本来不予采纳的,直到云哥提出了这次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