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孙权诸葛亮,满眼中是复杂的神情。“先生,难道我孙氏辛苦打下的江东基业,就要如此拱手让人?”孙权不甘心地问道。
诸葛亮长叹一声,说道:“主公,非是亮要劝主公放弃。如今大汉皇帝志在统一天下,此乃大势所趋。若主公执意抵抗,不仅江东百姓将饱受战乱之苦,孙氏家族也将背上千古骂名。况且,求和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或许能为江东争取到一些有利的条件。”
孙权沉默不语,他心中明白诸葛亮所言句句属实,但要他做出投降的决定,实在是太难了。诸葛亮看着孙权的样子,心中也很无奈。他深知孙权的骄傲与固执,但此时的局势容不得他再有丝毫犹豫。
“主公,还望您以江东的百姓性命为重,尽快做出决定。”诸葛亮最后说道,然后退下,给孙权留出思考的时间。
四、城中的混乱与人心惶惶
随着围困的持续,吴郡城中的混乱局面愈发严重。粮草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物价飞涨,百姓们为了一口吃食而争得头破血流。街头巷尾,到处都是饥饿的百姓和流离失所的儿童,、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倍感凄凉。
士兵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围困和战斗,他们疲惫不堪,伤病员不断增加。而城中的医疗有限资源,许多伤病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痛苦地挣扎在生死边缘。
城中的治安也逐渐失控,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作乱,抢劫财物、欺凌百姓。孙权虽下令加强治安管理,但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收效甚微。
人心惶惶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吴郡城。百姓们对孙权的统治开始产生怀疑,他们渴望能够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过上平静的生活。而士兵们也开始对战争的意义产生动摇,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我军的劝降与心理攻势
在围困吴郡的同时,我军也展开了劝降与心理攻势。我下令在城外竖起无数的旗帜,上面写着劝降的标语,如“弃暗投明,保全家小”“顺应大势,免遭涂炭”等。同时,安排士兵们在城外喊话,向城中的百姓和士兵们宣传我军的政策,告知他们只要投降,便可得到宽大处理。
夜晚,我军还会在城外燃起篝火,士兵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故意让城中的敌军听到。这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我军的轻松与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击敌军的士气。
我还派遣使者前往城中,向孙权递交劝降书。劝降书中言辞恳切,表达了我对孙权的尊重,同时也明确指出继续抵抗后果的。“孙权你今,已被困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若你能识时务,率部归降,朕必以礼相待,保你及江东百姓平安。否则,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望你三思。”
孙权收到劝降书后,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他召集群臣,再次商议此事。一些大臣看到劝降书后,更加坚定了投降的想法,他们纷纷劝说孙权:“主公,大汉皇帝已表明态度,若我们归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再这样坚持下去,恐怕江东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