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帐内,时隐时现的灯光下
杨昭提着笔,在纸上写着自己的计划,常常翻阅着身侧的兵书。
他一边写一边想:
眼下骑兵援城的计划,被一场大雨给破灭了。
现在只能看张须陀老将军和彭城内将领和先生的智慧了。
好在这次袭城是氏族的兵马,没有精锐大军的存在。
不然的话,真担心他们会守不住彭城。
想到这里,杨昭心下稍安,继续思考:
我军的粮草已足,按计划一日内足以赶到彭城。
前后夹击,就算敌人再强,在铁骑的面前照样崩溃。
只是这个徐子延,我真的喜爱的紧。
他虽有附逆之举,但他并不是氏族的嫡系。
我军虽说有数十万兵马,但真想守住徐州。
十万兵马肯定是要留的,不然那些氏族来个反攻。
我和父王的苦心全部白费。
然而征讨大军一路南下,势必要分兵。
在分兵数路的情况下,将领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徐子延武功不咋样,好歹也是名将之后,守个城不成问题。
一想到徐子延,杨昭的头就有点疼:
这个人软硬不吃,一心为氏族效力。
如何让他心服口服地投降,成了眼下的问题。
想到此,杨昭不禁揉了揉眼角,思索着解决方法。
他用手叩着桌面,心道:
徐子延的年龄,怎么也要二十了。
这个年龄,不出意外的话,是成亲了。
要不,联系萧子云,让他去琅琊府探探。
搞清楚徐子延有没有家眷,还是一个人?
若是有家眷的话,顺手把人家眷救了。
等他看到自家家眷真实的情况后,或许能让他投降。
想罢,杨昭在纸上写了封信,用火漆封好。
然后他在椅子上休息了会,继续提笔写着计划:
策反徐子延后,就抄小路奔赴彭城。
要是袭城的贼子被擒,那万事大吉。
要是他们还留在那里,就里外一起端。
擒住几个贼子,正好问一问袭城的幕后黑手。
等问清楚,再和父王会合,南下鲁郡、琅邪、东海三郡。
彻底平定徐州之乱,徐州安定了,择一上将留守。
也要跟随父王南下淮南、荆州,渡江征讨江南贼子和蛮夷。
想到这里,杨昭脑海里清晰了很多。
在纸上详细地写着计划,画着郡县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