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多久,泰宁镇东西村
“咔嚓”一声,一户人家的木门被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推开。
在她身后,数名身穿军服的士兵将一辆辆木头车推出来。
这些车辆上堆着一袋又一袋的粮食,垒成了一座小山。
老婆婆用布擦了擦汗,进去给士兵拿了一碗水,递到士兵的面前。
士兵接过水,喝了一口,对老婆婆说了声“谢谢”
之后,几个人弯下腰,喊着号子,正要将木推车推走,
却见老婆婆赶了上来,来到车前欲要帮忙。
一名士兵吃了一惊,上前阻止,笑道:
“老婆婆,我等在此征粮已是麻烦父老乡亲了。
运粮的事情乃是我等职责所在,岂能麻烦您!”
说完,他们谢绝了老婆婆的好意,向老婆婆道了声谢谢,推着车走了。
他们走后,老婆婆倚着门框,昏花的双目中流出一丝眼泪来。
她望着士兵们远去,叹道:
“这年头体恤老人和百姓的军士不多了。
朝廷王师如此爱惜我等,又怎会平不了氏族?”
老婆婆心思百转,叹息后便一步三摇地回到屋子了。
*****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南乡村
这里曾是一片荒地,被徐州氏族圈下来后,自作主张地迁来一批百姓。
他们将这些人当作奴隶看,罔顾法令,强立名目,让百姓们多交钱粮和赋税。
故而,当地的百姓恨死了他们,恨不得这些“吃人”的家伙被雷劈了。
征讨大军前来的消息传到此后,他们如梦初醒般的卷了财产难逃。
南乡村的百姓才摆脱过去的噩梦,重新恢复生活。
然而,今天村子里格外热闹。阿仁带着一些士兵帮忙来搬运粮食。
阿仁机灵懂事,很受村子里百姓的欢迎。
他又能言善辩的,哄得老人们开怀大笑,
拿出家里仅存的木车来帮忙运粮。
一些个头高大的孩童们也在大人的指点下,
几个人背一袋米粮,扔到车上。
随后,孩童们围着阿仁转悠,笑呵呵地问:
“阿仁哥哥,你这是要去哪里?”
阿仁咳了一声,从怀里摸出一些小玩意。
他把东西递过去,温和地开口:
“阿仁哥哥有仗要打,不能陪你们了。
等阿仁哥哥打完仗,再回来看你们了!”
说罢,在孩童懵懂的目光中,阿仁和父老乡亲结算了粮钱。
然后把多余的金锭找了个木箱封起来,埋在地下,等来日再取。
做完这些事,阿仁向父老乡亲鞠躬,挥手告别:
“父老乡亲们,保重!”
说完这句,他不舍地转身,和诸位同伴一起,
推着木车朝村外走去......
两刻钟后,一行人在镇中心聚齐
阿仁点了点粮车和粮袋的数量,确定无误。
他带着人离开泰宁镇,朝来时的山谷进发。
******
回大营的路上,阿仁小心翼翼,害怕粮草被劫。
他们没有打军队的旗号,而是打着皇家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