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衡文不足治国,武不能安邦。
在人们眼里,他只是一个品行恭良的寻常人。
但在夏侯惠眼里,他这位大兄深谙为官之道,对帝王心思的揣测堪称炉火纯青。
比如方才他以请设中领军职的试探,就是夏侯衡教导的结果。
事情的起因,是去岁往陈府吊唁文长公后,他请夏侯衡帮忙查一查石鉴背后的人,夏侯衡应下了,还做了封书信来叮嘱了一番。
书信中,先是称赞了夏侯惠对石鉴的处理很好。
很欣慰的说自家六弟已然知晓作为一名孤臣,应该如何取得君王的信任了。
但接下来,他又话锋一转,声称仅是这样的作为只是一时的,事情淡出人们的视野了,天子曹叡也就忘却了。
要想获得曹叡持续的信任,还需要学会一点:适当的索权。
就是在被授与职责的时候,要记得向天子曹叡请求赐下一些利益、适当的彰显出一点私心。
这种叮嘱,乍一听便觉得挺离谱的。
身为臣子,应该时刻彰显着对君王的忠心、表现出甘愿被予取予求的恭顺才对啊!
怎么能将私心给露出来,让君王猜疑呢?
但若是细细斟酌一番,便又觉得夏侯衡的叮嘱,属实深谙人性啊!
夏侯衡并不知道,天子曹叡打算让夏侯惠做什么;但他能猜得出来,曹叡在短短数年之内,将夏侯惠从一介布衣培养、擢拔至庙堂之上,所图定不小!
所图甚大的曹叡,若想事情顺遂,要下放给夏侯惠的权力也必须很大。
如此,居于帝王心术使然,他必然也会对夏侯惠心生猜忌,担心夏侯惠日后脱离了自身的掌控、变成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所以,夏侯惠如果想将曹叡的猜忌之心降到最低的话,就要努力做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说白了,就是让曹叡觉得一切犹在掌控中。
偶尔彰显出私心、适当索求私利,便是让曹叡知道他所求所期,认为他是可控的、没有更多想法的。
毕竟,魏国是代汉而立的。
所以魏国的君王不会觉得,世上竟有无缘无故、矢志不渝的忠;更不敢相信,世上竟有不求私利、不谋权柄之人。
他们只会警惕没有篡位之前的王莽,被当时人们誉为圣人的故事。
不敢忘却践踏白马之誓、封公封王奠定曹魏根基的曹操,最早的志向,也不过是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而已。
孤臣不好当。
被君王生出猜忌之心的孤臣,更是死路一条。
夏侯衡不想自家六弟下场凄凉,沦为一条用完就扔的抹布。
甚至是第二个晁错。
故而,他在书信中对夏侯惠的叮嘱,毫无忠君之心,一笔一划都在阐述着如何谋身求私、蝇营狗苟。
对此,夏侯惠虽觉得不无道理,但心中犹存一丝侥幸。
因为这些年,天子曹叡待他是真的很不错。
不仅包容他的鲁莽、刚而犯上等无礼,还不吝恩宠悉心栽培、屡屡越级擢拔。
所以,抱着姑且试试的心思,他早早打好了腹稿,瞧准时机以请设中领军监察为由,试探了一下。
然后,试试就
在听到天子曹叡那声“朕信你”的时候,他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彻底死了。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