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表情逐渐严肃。
因为他们发现宋应星那些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这位新领导的表现让他们眼前一亮。
不过这些人没有被彻底打动,而是继续追问其他方面的知识。
他们从瓷器烧制,造纸,开矿,纺织,问到炼铁炼钢,甚至武器制造等诸多方面。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
散衙(下班)前,京师研究总院上到管事的官员,下到看门的衙役都被宋应星庞大的知识储备折服了。
小主,
他懂得太多了,简直是一本行走的藏书!
第二天。
宋应星来到了京师制造总局。
制造总局里全都是匠人。
造纸,雕刻,印刷,炼铁,炼钢,制造武器,酿酒等各种匠人一应俱全。
宋应星倒背着手在匠人身边挨个走过。
每走到一个匠人身边,他不但能说出匠人正在做的环节叫什么,还能提前说出匠人接下来要干什么。
匠人们第一次遇到如此精通业务的领导,对他好感大增。
不到一个月时间。
宋应星就把制造局和研究院的情况摸清,并梳理完毕。
四月的最后一天,宋应星在朝会上提交了一份公文。
“陛下,臣以为要用适当的方法推广新的种植技术,而不是靠官府一纸政令。”
“宋侍郎继续。”崇祯很是期待。
宋应星轻咳一声后接着说道:“大乱之后百姓对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信任度并不高,强迫他们按照新方法种地反而会引起不满,最终适得其反。”
“臣的意思是在各县准备百余亩官田进行示范,有条件的可以普及到村。官田用新方法种地,其他田用老方法种,等到秋收时对比两种田的产量。只要官田的产量高,百姓们就会自发的学习新种植方法。”
“如此可事半功倍。”
满朝文武和崇祯同时看向宋应星,对这位工部右侍郎的言论刮目相看。
简单商议后,朝堂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个方案。
一道道政令从北京发出,去往全国各府、州、县。
夏种将至。
各地都拿出数量不等的示范田,准备科学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