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论语·里仁>第12章 利行多怨,德衡久远》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

在这里,“放”这个字含义深刻,它表示依从、依据,有一种完全以某种事物为准则去行事的意味。当孔子说“放于利而行”时,意味着一个人完全按照个人的利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利”并非泛指所有的利益,而是侧重于个人的私利、眼前的小利或者是不考虑他人和长远利益的狭隘之利。这种利益追求往往是短视的、自私的,只关注个人当下的得失。

“行”则指的是行动、行为,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多怨”,意思是会引发众多的怨恨。这里的“多”强调了怨恨的数量众多和范围广泛。

孔子此句话清晰地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仅仅把个人的私利作为出发点和判断标准,那么必然会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引发大量的不满和怨恨。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人们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强调了过度追求个人私利对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破坏作用。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私利至上的短视与狭隘之剖析

当一个人将个人利益奉为行动的最高指南和唯一驱动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短视和狭隘的思维陷阱。这种短视如同被迷雾遮蔽的双眼,使他们只能捕捉到眼前那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却对长远的发展蓝图和更为广阔的利益格局视而不见。他们在狭隘的视野中迷失,无法理解和感知到他人的需求、期望以及共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在人际交往的微妙网络和社会合作的宏大舞台上频频引发冲突和矛盾。

2. 怨恨产生的根源与深远影响之探究

以私利为唯一行动准则的行为模式,必然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他人的合法权益,粗暴地破坏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那些权益受到侵害、公平遭到破坏的人们,内心自然而然会涌起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这种怨恨不仅针对具体的不当行为,更可能深深地渗透至行为人的品德评价和形象认知之中。而且,这种怨恨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它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会的肌体中蔓延传播,侵蚀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石,破坏社会的稳定结构,阻碍社会的团结与进步。

3. 道德与利益的平衡追求之必要性

孔子的这一至理名言并非全盘否定个人对于利益的合理追求,而是高屋建瓴地强调在追逐利益的漫漫征途中,必须始终遵循道德原则,精心构建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和谐平衡。一个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会在思考和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充分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以公平、正义、诚信的方式去获取利益。如此这般,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怨恨的滋生和蔓延,还能够凭借自身的德行魅力赢得他人的由衷尊重和深度信任,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4. 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警示与积极指引

在当今这个竞争白热化、物欲横流、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古老智慧如同洪钟大吕,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之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的时代价值。在商业领域,不正当竞争手段层出不穷,企业为了短期的利润而牺牲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规则;在人际关系中,唯利是图的现象屡见不鲜,友情、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脆弱不堪。孔子的这句教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迷茫,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出发点,坚决避免被私利的诱惑蒙蔽了清澈的双眸,坚定不移地遵循道德规范的指引,以和谐、共赢、可持续的方式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共同绘制社会进步的宏伟画卷。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深刻指出依据私利行动会招致怨恨,深入剖析了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所导致的短视与狭隘,阐释了怨恨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强调了在利益追求中遵循道德原则以实现平衡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为当代社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利益格局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引导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以理性、公正、和谐的方式追求利益,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正义、互信互助、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