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寿不二”除了前面所说的含义外,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即生命之本体、本心、本性,本自无生无死,本自无来无去,本自无夭无寿,本自超越生灭,本自超越生死。然仅明此理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扎实的涵养本体、本心、本性的功夫使此生命之真理变成生命境界之现实——生命之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时时处处皆是此真理智慧境界的自然流露,无一丝一毫的虚而不实之处,才是真正的“成仁得仁”、“成道得道”。否则智慧无力,不能转物,而总被物转,不能转境,而总被境转,不能转念,而总被念转,那么就不能真实地改造生命、升华生命,徒知一些知识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明本心、见本性固然重要,但存本心、养本性更加重要,只有存养工夫得力,才能真实地改造生命,改变命运。最终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才会从理想变成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所有同道中人共勉!
E、存养法(二):存心养气
在孟子的存养法中,除了“存心养性”外,还有一种“存心养气”法。下面就说说这种修法。
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这段话,同样立足于“仁”之本体解读如下:
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夫子您所擅长的是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善于了知言语的深义,亦善于存养自己生命内在本有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