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在其自身所开创的“心-视角-视界-世界”之生命宇宙中的觉知体验,即是一种生命体验。
生命是一种体验,是视角自我赋能的一种主体展现形式,其本质即是视角的观照体验,这种观照体验,也被称为觉知。
在这种观照体验中所生起的分别、辨识、感知、认知以及觉知等,即是生命的意识作用,通常称为意识。意识,源于生命本体本自具足之觉性,是觉性作用的体现。
从视角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说,意识是视角之作用,视角是意识之本体。
意识,从其产生的机制上来说,产生于对“对象”的分别、辨识。
这个“对象”既包括意识所认知的“他”也包括意识所认知的“自”。
正是意识的分别、辨识作用,使得二元分别认知模式得以不断地强化,最终形成了主客对立、自他对立、善恶对立、生死对立的世界观和生命观。
视角学,则以“视角”代替“意识”,使得生命探索的重点从“作用”回归到“本体”,从“二元”回归到“一元”。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对“意识”和“二元”的否定,而是通过对视角的深入观照,照见“意识”和“二元”的局限性——这种以二元分别为基础的认知模式仅仅是其中一种视角,而生命本自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超级视角的观照下,二元认知模式仍可以继续作为一种视角而存在,只是在更高层面的超级视角的观照下,不再被其二元对立的视角所束缚、所局限。
在此基础上,以“意识状态”为参照系,那么就可以将生命宇宙的“意识状态”大体上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混沌意识态、被动意识态、主动意识态、自我意识态、虚无意识态、自觉意识态、超觉意识态。
混沌意识态:比如矿物、无机物等。
被动意识态:比如植物。
主动意识态:比如动物。
自我意识态:比如人类,有比较强大的自我意识,通常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