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死
上一节说,【我】是生命宇宙,【我】是一种视角,而且一直是,永远是。那么人们所说的【生死】又是什么呢?
注意,在视角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法则是永远不会改变且需要始终铭记的——一切皆是视角。
【我】是一种视角,【生死】也是一种视角。
当【我】了悟到【我本无我】【我只会变化而不会来去】的时候,就可以同时了悟到,【生死】其实仅仅是一种错觉,同时也是一种视角——被生死假象深深迷惑的视角。
在此,我们先以生命宇宙观中的【非全量生命宇宙】为例进行解析,因为【非全量生命宇宙】代表了大部分人类生命的状态。
【非全量生命宇宙】由【心-视角-视界-世界】构成。这时,【心】是生命宇宙的主宰。只是因为缺乏究竟超越的智慧,所以此时的【心】仍然是迷惑的。其中最大的迷惑就是【我】和【我】之【生死】。
在这种迷惑的视角中,【我】在某一个时间点,在【世界】里出生,然后逐渐长大,然后又渐渐老去,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即死亡。出生为生,离开为死。生之前,没有我,死之后,也没有我,我就生活在生死之间。
但这种看法和观念经不起深入地透视——关于透视的方法,最典型的视角就是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智慧。
在小乘的观法中,先是逐一地在组成身体的各个局部中寻找【我】,比如头发是不是我?四肢是不是我?五脏六腑是不是我?骨头是不是我?肌肉是不是我?然后在如是思维:如果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我,那么它们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我。所以,死亡的时候,只是这个身体的坏灭,我却不会跟着身体一起坏灭,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身体。
然后再深入一步的观法,是观与心理和精神方面有关的各种现象,比如情绪、感受、情感、思想、观念、行为、语言等等。情绪是我吗?比如高兴是我吗?愤怒是我吗?这里的观照比较细微,需要深入进去仔细甄别。最后就会发现,情绪不是我,感受也不是我,所有这些与心理和精神有关的现象,都不是我。这些现象发生在【我】之中,但却不是【我】本身。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因缘而起,因缘而散,就像天空中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