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3853 字 12天前

比如道的视角,空性的视角,如来的视角等等。这时,视角和智慧,即具有了同等的含义。

在视角学中,视角同时涵括了以下几种含义:

1)视角是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人事物的某种角度。

2)视角不离生命,生命不离视角,视角是生命的核心,生命是视角的核心,视角即生命,生命即视角。

3)视角是生命宇宙的终极本体,一切皆是视角,一切不离视角。

4)视角是生命视角学的终极本体和核心范畴,一切皆是视角,一切不离视角。

5)视角是生命智慧境界的呈现,视角即智慧,智慧即视角。

6)视角是抽象与具象的高度合一,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高度合一,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合一,是知与行的高度合一,是主体与客体的高度合一,是本体与体用的高度合一,是当下与终极的高度合一,是观照与体证的高度合一,是临在与永恒的高度合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于前五个方面,在之前的论述中,如《视角法则》《视角学本体论》等篇章中已经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下面仅就第六个方面再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视角的特性

作为生命宇宙本体的视角,除了《视角法则》和《视角学本体论》中所说的特点、特性外,还有如下这些特点、特性——

1)视角是抽象与具象的高度合一

视角是抽象的,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现象,无法以我们的感官直接去感知它。关于视角学的理论体系,是对视角这一研究对象进行高度抽象后研究其内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抽象性。

但同时视角又是具象的,具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足于生命,二是具足于万象。生命是具体的,不管一个生命是否对视角有着清晰的认知,但其本身却一直在使用各种视角,其中最基本的视角就是各种感官感知的视角。比如眼睛的看有很多种视角,耳朵的听也有很多种视角。意识与思想的视角更是无量无边不可尽数。每一种感知、认知、觉知,都有着非常具体的视角。从主观而言,视角具足于生命,从客观现象而言,视角具足于一切现象。任何一种现象要呈现为现象,都必然有呈现这种现象的视角,而且视角不同,现象即不同,现象不同,视角亦不同。

视角,即是生命之眼,即是宇宙之眼。生命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和一切现象,皆不离视角,皆在视角中呈现,皆是视角的呈现。

视角,既如此地抽象,又如此地具象,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定义视角到底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借鉴量子力学中对量子的定义“波粒二象性”,我们也可以说,视角同样具有“抽具二象性”,是抽象性与具象性的高度合一。深入地领悟这一点,是进入生命视角学大门的基本前提。

2)视角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高度合一

这一表达其实仅仅是将上面的表达换了一个说法,其内在的涵义基本相同。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揭示了这样一点,即视角以及以视角为核心研究内容的视角学,同样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高度合一。其中最直接的例证为,当你在看这些关于视角的形而上的论述文字的时候,你正是在使用形而下的视角(注意,它同时也是“形而上”的)在看着这些文字,并在你自己的内在产生了某种或认同或不认同的感想,这些感想同样是基于某种视角而产生的,而产生这些感想的某种视角同样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高度合一性。仔细深入地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呢?

3)视角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合一

对于视角,对它的思考和研究越是深入,就越是会发现它的奇异性。本文所说到的十二个方面的高度合一,皆是这种奇异性的体现。包括现在要说的,视角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合一。

视角既是某种抽象的形式,比如某个角度——这个角度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我们不对这个角度进行描述,那么这个角度就无法被清晰地认知。而一旦对这个角度进行详细地描述,这个角度就不再那么抽象了,而具有了其独有的内容。这些内容即是此视角的内涵。有的视角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其内涵多么丰富,却都被统摄在某一个特定的抽象化的视角之中。这时你会发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视角这一独特的领域中,是如此和谐自然、本然如是地呈现着。“一”即是视角之形式,“多”即是视角之内容,一与多,形式与内容,高度合一,无与伦比。

4)视角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合一

视角学所研究的视角,不是单纯的理论性的视角,而是生命视角。所有关于生命视角的理论,都是对生命本身的探索,这些理论既是来自于生命实践,而且也终究要回归于生命实践。视角,每个人时时都离不开,且时时都在用,视角之理论皆可当下应用当下实践。之所以能够如此,正是因为视角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合一性。而且在视角学的学习中——学即是理论,习即是实践,只有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当下学习,当下实践,才会获得最佳效果。

5)视角是知与行的高度合一

视角,代表了一个人的智慧境界,其一言一行皆是其视角和智慧境界的体现。体现在一个人视角中的知代表了其知的真正水平,并以其言行为作为最直接的体现。视角变了,其认知就会改变,言与行皆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