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290 字 12天前

如何才能理解他人呢?这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放下自己,调换位置,以对方的角度去观察,去体会,去感知,去认知,去觉知。

只有契入对方的视角,才能感知、认知、觉知到呈现在对方视角下的视界,才能理解他所感知、认知和觉知到的世界。

然后你可以将对方的视角与自己的视角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然后你还可以再做一件事——在同时理解对方与自己视角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视角去统摄这两种不同的视角。这时你就会发现一个新的秘密,这个新的视角既能同时理解两种不同的视角,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既不同于自己和对方原来的视角,同时也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和对方原来的视角。

于是,我们不仅理解了对方的视角,还提升了自己的视角——这种提升即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所谓智慧,即是一种圆融无碍的视角。

从视界的角度而言,即可以说,我们拓展了新的视界。

感知视界、认知视界、觉知视界,究竟有什么不同?

感知视界,即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一切现象本身。

认知视界,即对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辨认、定义、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在认知发生之前,现象是无法表达的,所有的表达都是一种认知。没有认知就无法表达。

觉知视界,是对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究竟本质、究竟本性的深度体悟,依此体悟而不再被表象所欺骗,即是觉知及觉知视界。

基于上述对觉知和觉知视界的定义,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很多觉知的内容,大部分皆属于认知。

比如,不管科学研究如何地精微、深入,其所获得的所有科学研究成果,皆属于认知,而非觉知。

但同时,感知、认知和觉知,又并非截然分割的,特别是其作用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其中一种能力和范围的提升,会同时影响其他两个方面。

本质上而言,感知、认知和觉知,虽然是三种不同的视角,但也都是视角,皆是从生命宇宙本体视角而生,是本体视角在三种不同层面的作用之体现。

对于视界,当我们的关注点侧重于其边界、界限的时候,则有利于我们认知到自己视角和视界的局限性。在《视角法则》中曾说过,视角有领域、广度、深度、维度的不同。与此相对应,作为视角投影的视界,同样有领域、广度、深度、维度的不同。视界的边界、界限、局限,亦同时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但是我们常常处于一种习惯性的心理状态——既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和视界,更意识不到自己视角和视界的局限性,甚至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的视角和视界默认和等同于他人的视角和视界,甚至默认和等同于所有人的视角和视界,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和视界仅仅是自己的视角和视界,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