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这一段的内容,仅从文字上看,我们或许感觉到跟之前的内容有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说这段内容看起来似乎与[明明德]的修行、[亲民]的修行好像不是那么直接相关,但其实它是从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明,如何将大学之道、圣贤之道、仁义之道的修行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大学之道,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一门学问,它还是一种深入人们现实生活的文化和精神,其最鲜活的体现,就是使大学之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当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时,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下,他一直秉持的那种态度、那种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已经成了他自然而然的反应,成了他最真实的写照——他已经活成了那种境界。
所以最好的大学之道、儒家之道的修行,最好的明明德、亲民的修行,最终要把它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我们时时刻刻的言行之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最直接、最常见的方面,就是在面对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时是什么样的态度。特别是在这个商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内心所真正秉持的原则,他真正守住的到底是世俗的利益还是大学之道的精神,在面对金钱、权利、地位、名誉等各种利益冲突的时候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所以这段话所蕴含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特别贴合这个时代,如果我们想做一个真正的信仰者,真正的大学之道的践行者,就需要在面对各种利益冲突时时刻不忘以大学之道的精神为标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然后下面我们再从观心修行的角度来看一看这段话对于观心修行有什么样的启发。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财,对于观心修行而言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呢?真正的财富就是我们生命中本有的智慧,也就是自性本心的智慧。那么如何让我们生命中本有的这种自性本心的智慧能够生生不息一直非常地充足呢?
生之者众,就是说你要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这个时间要多、要长。生之者众,就是说你要让自己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以自性本心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去观照一切,去处理一切,那么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修行的时候,自性本心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的生起,就会一直非常地充足。
食之者寡,就是说对于影响自性本心智慧生起的欲望、习气、分别、执着等等,一定要使之越来越少才好。所以在观心修行中,要不断地清除各种贪嗔痴慢疑的习气,使之越少越好。当然,这个越少越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修行者习气都非常多,从踏上修行之路开始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欲望,清除自己的习气,包括《大学》中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这样一步一步地去清净自己的心,然后自己的真心就慢慢地裸露了出来。见到真心之后,安住于真心,去观照各种妄想、念头、情绪、习气等,这些本自无常的云朵就会逐渐的消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之者疾,这个[疾]相当于迅速、及时的意思,同时也包含着精进的意思。为之者疾,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要精进,对于欲望习气的生起要及时迅速的提起警觉,能够当机立断,不给这些负面能量任何可乘之机。观心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妄心和真心相互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这时还没有见到真心,或者对于真心的体验和认知还不够深不够清楚,那么这时修行的正念的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弱一些,而欲望习气就强一些,这个阶段的修行要点就是[为之者疾],就是说修行一定要精进,时刻保持观照的正念,警觉的正念,妄念来了要清楚地知道,知道但是不干扰它,让它在你的觉照下自然地消失即可。
用之者舒,就是说对自性本心智慧的运用,在生活中的应用要灵活,要舒缓,要善巧,要随顺世间,要不着痕迹,要了无挂碍。
则财恒足矣,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自性本心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的生起,充盈于我们的生命。
所以说如何让自性本心的智慧充盈于我们的生命呢?那就是生之者众,时时刻刻安住于自性本心,食之者寡,不断地清除影响自性本心智慧生起的各种欲望和习气,为之者疾,就是时时观心念念觉照精进地修行,用之者舒,然后在智慧起用的时候要舒缓、善巧、不刻意、不执着。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这里指的是本心的智慧,悲智双运的智慧。在观心修行中,仁,更侧重于智慧,他可以指仁德之道,但同时也是智慧之道。[仁者],就是见到了自性本心,深刻的懂得仁德之道,懂得智慧之到的修行者。
仁者以财发身,已经见到本心的修行者,时刻安住在本心之中,以本心的智慧来滋养自己的身心,以生命中本具的光明性德来滋养自己的生命,升华自己的生命,这就叫做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还没有见到自心本性的修行者,还不懂得仁德之道、智慧之道,就是说虽然在修行,但是对于自己生命中那个最根本、最深刻、最究竟的[自性]和[自性智慧]还没有透彻的了悟,这时就很容易被各种幻相所迷惑。很多的修行者在这样的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执着于各种相,包括各种理论、概念,各种修行的法门、仪轨,各种不同的宗教名相等等,很容易执着于在各种外在的名相中去追求真理和智慧,而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无法达到对真理和智慧的了悟的。还有一些人不是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目的,而是以养生,以求得神通,以求得各种神奇的感应境界,甚至法术、道术,或者以信仰为名追求各种世间利益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不是[仁德之道],都可以叫做[不仁者]。不仁者以身发财,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德之道的修行者,以宝贵的生命去追求各种其性无常的财富和利益,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了这些离道越来越远的所谓的修行之中,真的是太令人叹惋了。因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都不是真正的仁德之道。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上和下就是主和从的关系,主就是主宰,如果是真心做主,如果是本心做主,如果是自性明德做主,那么就叫做[上好仁]。如果真心能够做主的话,那么下就不可能不好义。下,即代表言语和行为。真心做主,落实到言语和行为上却不符合道义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你的真心做不了主,而让你的欲望成了你的主人,那么言行就会不符合道义。心合于道,言行也同样会合于道,如果心未合道,那么就要在修行中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保持修行的正念。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遵循修道的法则和规范,那么,他的修行最终就一定能够成功。假如一个人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修行的正念,身口意都符合修行的规范,而且还能够始终精进的修行,最终却修不成功,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大学之道的修行同样如此,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之道修行的纲领、次第、方法、路径进行精进地修行,最终就一定能够达到《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目标。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当我们把财富解读为自性本心的智慧,那么这句话就更容易理解了。[府库财]就是你已经完全有把握掌控的自性本心的智慧,说明你已经见到了祂,已经能够安住于祂,而且还能够从祂生起妙用,那么这个财富就必定属于你。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如果我们从自性本心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句话就有了全新的内涵——当我们通过观心修行见到了自性本心,而且自性本心的智慧能够像士大夫的马车一样可以承载、驾驭我们生命的时候,那么那些营营苟苟之类的世俗欲望和琐事就不会放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