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明德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3192 字 19天前

在诚其意的修行中,既然是内心的意愿和动机,在工作生活之中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面临不同的抉择,这个抉择其实就是在那一念之间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在儒家的日常生活修行中,体现为欲与礼、情与理、公与私之间的一念选择。欲代表欲望,欲望是生命的本能,就是你不去管它自然就会产生的欲望。而礼就是对欲望的约束,使之符合礼(道德精神)的规范。也就是说要将欲望转化和升华,去除私欲,符合道德规范,就叫做礼。除了欲与礼,还有情与理。情就是情感,理,就是真理的理,理性的理。一种是感性,一种是理性。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选择。如果说你偏于这个情,被情所惑,那么就有可能违背了天理、理性的要求。而如果能够克制住情感,理性的面对和处理,使之符合道德理性,那么就是“诚其意”。还有公与私,在公与私的利益冲突之中,这一念的选择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个人,还是为集体?是为你自己的家庭,还是为整个社会?是为你自己的国家,还是为整个天下?这种利益的选择就在一念之间。再上升一个境界,就是道与义。义,包含着公的成分、理的成分,也包含着道德礼仪规范的那个礼的成分。但是“义”相比于“道”,它仍然是有私的,是有情的,是有执着的,是有局限的。而“道”,比“义”的境界更高更宽广,它所对应的是无私,是无欲,是天下,是无我,是无执着。在“道”与“义”的矛盾冲突之中,你的一念选择是什么?如果说在所有这些不同的情况下,你都能够守住大学之道,守住这个道,守住这个公,守住这个理,那么这就是一种“诚其意”的修行。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什么是知?知,这里指的不是知识,而是真知、真理、真性,也就是明明德。

致,就是达到的意思。达到明明德的这个境界就叫做致知。所谓的致知,就是指明心见性,见到了自心的本性、真性,见到了自心本自具足的光明的性德,达到了对真理彻底无疑的了悟。

致知在格物

致知,在格物,就是如何才能达到对自性本心的彻底的了悟?它的方法是什么呢?在格物。

格,有这样几个意思:有观照的意思,有辨察的意思,有体悟的意思。所谓的格物,就是观心悟心,最后达到明心。

物,格物的物,之前我们也分享过,物,用现象去代表是最贴切的一个词。物,对于修行者而言,就指代了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格物的物,它相当于佛教修行中所说的“法”,“色声香味触法”的“法”。佛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用法来代表。而在大学之道的修行中,在儒家的修行中,则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叫做物。

格物,就是观察和体悟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的观察和体悟,最终达到对这些现象其本质、其真相的最究竟最透彻的认识。而在这身心内外所有的一切现象中,对于我们内心现象的观照和体悟最为关键,所以在观心修行中,这个物就特指念头,特指我们内心中的念。这个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你的情绪,可以是你的思想,可以是你内心的情感,也可以是你内心生起的不同的想法和念头。

明明德的修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自心真相的体悟,而对自心真相的体悟,就从对我们内心中的现象的体悟为切入点,以对念头的体悟、对念头的观察、观照、体悟为修行的核心。而格物致知的“知”,在对念头的观照中,这个“知”代表觉悟之意。致知,就是达到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到念头的真相,觉悟到自心的真相,觉悟到自性的真相,觉悟到自心本明的明德。明明德,就是觉悟的意思。儒释道三家虽然各有不同的概念表达,但其实三家修行的这个基点和核心其实都是格物致知,只不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名词去描述而已。

另外,对于格物致知,在阳明心学中有这样的教导——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格物它不仅有观察念头、观照念头、分辨念头、体悟念头的含义在里面,它还有去改造念头、改变念头、革除念头的意思。在一念之间,用内心的力量去改变它,从“念”的修行上、从“意”的修行上进行修行,就是儒家的格物。

为什么格物就能够致知?是因为,当我们能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个“虑”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有了前面的止、定、静、安,用“虑”来做格物致知的工夫,这个时候我们这种“格”的力量——也就是观照的力量,观察的力量,觉察的力量,觉照的力量,体悟的力量,体会的力量,觉悟的力量,它就能够达到自明自悟的这样的一个质的变化的临界点。当它突破了这样一个临界点,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以心观心,以心悟心,当这种功夫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突破了内心的那个无明的障碍之后,自性本心的觉性光明本身,在那一刻朗然独照!这种本性的光明在那个刹那间赤裸地显露出来,展现在修行者的生命之中,这就是真知、真理、真性、真觉。这样一个过程,在佛家特别是禅宗的修行中就叫做明心见性。在大学中就叫做格物致知。真知产生的时候,真知呈现的时候,就是明明德的时候,就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性德这种性德的光明显发出来的时候,就有了明明德这个大学之道的修行之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佛家修行中,明心见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明心见性之前,所有一切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之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安住在明心见性所明的那个本心之中,所见的那个本性之中。

在大学之道的修行中同样也是如此。这个真知,就是大学之道的核心。如果没有格物致知,这个知不能明的话,那么后面所有的修行就没有基础,就没有根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是明明德的核心,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不过是格物致知的应用,是自性本心本性智慧的应用而已。

通过格物致知的修行,最终这个知产生了,这个性德的光明显发了出来,有了这个本自光明的性德,你已经见到了他,然后一心一意的专注在这个性德上,就叫做诚意,一切身口意的言行都不离这个性德就叫做正心,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每一个当下,都让自己身口意的言行,不离这个自性本心,不离这个性德,那么这就是修身,将这种自性本心的光明,将这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化为我们应对各种情境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妙用之中,仍然一直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然后根据不同的范围,从较小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就是明明德于心,明明德于身,明明德于家,明明德于国,明明德于天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