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静坐观心的时候,这个静,它既包括身体的静,也包括内心的静,还包括念头的静,还包括呼吸的静。因为心和气(呼吸),它是相互影响的。当你的心静下来了之后,你的气息,你的呼吸就静下来了。同样的,当你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让呼吸静下来了,这种状况下心自然也会跟着静下来。所以说如果静坐观心的时候内心的念头很多,不容易静下来,这个时候对呼吸的观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可以一边静坐,一边观照自己的呼吸,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通过深而长地呼和深而长的吸去调整,调整自己的内心,通过深呼吸就可以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调整到松、静、自然的状态。
小主,
当呼吸进入一种若有若无的时候,这时候心必然也会进入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对于这种心灵的宁静状态,在不同的阶段它也有不同的表现。之前曾经针对这种静的状态,大致分成十个阶段。
安静。安静,就是刚开始静坐的时候,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收回来,收回到自己的内在。
然后接下来是平静。平静,就是不管是身体还是呼吸,还是心,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安静的状态。平静下来后,通过深呼吸继续去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当逐渐地更深地静下来了之后,就会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
宁静的状态呢,它是念头比较少的状态。如果说你处于修行的起始阶段,那么就需要花一定的功夫去观照念头。因为在观照念头的这个修行阶段,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降服自己的心。如果你内心的念头非常的多,而你的心又不能够定在对念头的观照上,很容易随着念头去攀缘念头跟随念头不断地升起更多的妄念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虽然看起来在那里平静的坐着,但其实内心并不安静,并不宁静。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通过对念头的观照,只是观,观而不随,做自己内心念头的旁观者,通过这样坚持不断地去训练,然后逐渐的念头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以至于你会发现念头已经很少升起了。这个时候就会进入到静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宁静。
在宁静之后呢,心里面已经基本上没有念头升起了。没有念头升起的时候,能够很平稳地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之中,长时间地安住在宁静的状态之中,形成一定的定力。这个宁静的状态是非常稳定的,那么这就是定静。
再接下来一步,你在这种定静当中,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非常的清净,就进入到清静的状态。
很多人进入到定静的状态之后容易昏沉,这个时候念头没有了,但是容易昏昏欲睡。这也是修行者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阶段。而通过对内心提起警觉,当发现有昏沉的苗头的时候,要及时的去调整它。这种昏沉的习气,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轻,有的人重,如果说比较重的话,那就需要通过坚持去度过这样一个艰难的阶段。当度过这样一个艰难的阶段之后,就会进入到一种既非常宁静,即非常稳定的定在这种宁静当中,同时又是非常清明的状态,这就是清净。
再接下来的时候,在这个静坐当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虚化了,身体似乎不存在了,心似乎也不存在了。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就叫做虚静。《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说的就是虚静。
如果说再继续深化,你真的感觉不到你的身体,完全是一片大空。就是说你在静坐当中已经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了,这个时候包括自己的心,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痕迹,一片大空,不管是身还是心,都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的状态,“自己”完全空掉了,但是仍然很清明,这就叫做空静。
在空静的状态下,深入的去体会和体悟,这个时候如果你对自心的空性和觉性能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悟的话,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有一个质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明心。对于自己的心忽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叫做明静。
当修行者对于自己的心性,对于自己生命的真相,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了之后,而且还能够在生活中安住于自性本心本本有的这种宁静当中空明当中,并将这种空明化为智慧的妙用,也就是说你的心不仅是空的是静的,同时还是明明灵灵的,是光明的,是智慧的,是鲜活的,是灵动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叫做灵静。灵就是心灵的灵,灵敏的灵,灵,代表智慧的鲜活,也就是鲜活的智慧的妙用。
然后在这样的状态中继续修行,直到达到完全破除所有的执着,连细微的执着也全部破除,就达到了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是涅盘寂静的寂静。
静而后能安
静而后能安的安,当修行者通过在长期的观心训练的修行中,特别是见到了自心的真相之后,能够安住在自性本心本自清明的状态,本自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稳定的相续,即是安。安,还有安心的意思。因为你已经见到了自心的真相,对自己的生命不再有这种根本性的疑惑,然后对于自己生命的方向也已经清清楚楚,不再患得患失,能够安于大学之道的修行,能够安于明明德的修行,能够安于亲民的修行。这个时候心安下来了,就是安心。
静而后能安的安,还有一种安详的意蕴在里面。当你的心安下来了之后,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身心都很轻松自在,内心非常的祥和、安详、喜悦,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安享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就是安。
安而后能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