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能够逾千载而光芒不减?以其视角之超迈、超越、超绝也!其中最能体现其超越精神与超越智慧的篇章,为历来皆推崇之《齐物论》《逍遥游》等篇。
这些篇章的确光辉璀璨,亘绝千古,不过笔者打算从另一些人们较少论及的文字中选取两段,来解析庄子其独特的“通达之道”——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内篇·应帝王》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外篇·天道》
这两段内容,一段选自外篇,一段选自内篇。关于内篇与外篇的关系,唐代学者成玄英在《庄子注疏·序》中写道:“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事虽彰着,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显。”刚好这两段内容都是谈“心镜”或“镜心”的,一为理,一为事,理事合一,圆融无碍。
先说理。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何为至人?至人,是指智慧达到了至高无上境界之人。以视角学语言来说,就是其视角已经实现了终极超越,达到了无限自由的人。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呢?至人之用心若镜,其“心-视角”就像一面明镜一样,不将不迎,不念过去,不慕未来,应而不藏,应则当下即应,藏则不留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因此能够明察万象而不被其染,明照万物而不被其伤。何为物?所有一切世界以及世界中的所有一切人事物,皆为物也。物者,万物也,物象也,事相也。
用视角学语言来表述,心即是“心-视角”,物即是“视界-世界”。用心若镜,即是如镜之视角。若、如,皆比喻意,不可执实。心,本无形体,本无实质。视角亦如是。用心若镜,用,即是妙用,此用为超越智慧之用,为超越视角之用。此超越智慧之视角,若镜之明照之性,只是明察、明觉、明照,而卓然独立,了无挂碍。
将心以“心-视角”来代替,将物以“视界-世界”代替,来看看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先说普罗大众的通常情况。一般而言,甚少有人去关注“心-视角”,而是六根齐发,齐齐灌注于“视界-世界”,深陷于世界的罗网之中。世界是无限的,是没有边际的,是没有尽头的,领域、广度、深度、维度皆无限。所以,如果你想要遍尝世界之味,穷尽世界之“极”,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深陷于世界的罗网而迷途不知返的原因所在。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清了这一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世界无尽,知也无涯。“知”,不仅仅是知识,还代表求知,代表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深处即是欲望。欲望的深渊没有涯际。在无尽的世界里,追求无尽的知识、欲望、体验,就很难不掉进沉迷的深渊、牢笼、苦海。
有智慧的人,则不仅要“为学日益”,同时更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无不为”,即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心如明镜,世界则犹如映在镜中的影像,花来照花,树来照树,人来照人,事来照事,照而无执,不送不迎,不恋不留,永远安住于当下,鲜活于当下,明照于当下,清净于当下。
小主,
“故能胜物而不伤。”智者用这种智慧的视角面对“视界-世界”,就能超越“视界-世界”而不被“视界-世界”的幻相所迷、所陷、所困、所伤。胜物,胜,即为超越之意。超越即是真正的胜利。能够身处于万物之中,以万物为己用,同时超越万物,不被万物所拘,即为胜。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智慧境界,才能胜任在红尘中示现大道、传承大道、弘扬大道的使命。此为胜物之引申意。这即是庄子“通达之道”智慧之理。
那么“事”上该如何实践,以实现这样的智慧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