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的大概情况如下:
基本信息
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时间为1941年5月7日至5月27日。
双方兵力
- 中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率领中央军7个军,共计16个师,近20万兵力。
- 日方: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指挥,共约10万兵力。
战争经过
- 东线战场:日军第35师团等约2.5万人,在伪军配合下向济源、孟县进犯,中国守军第9军裴昌会部西撤,封门口阵地5月10日被突破,后日军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实现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内线包围。
- 西线战场:日军第37师团等约2.5万人向张店镇进犯,5月8日凌晨,中国守军第80师第27师防线被突破,第80军遭受重大伤亡,多名军官牺牲。
- 北线战场:日军第41师团等约3万余人由横岭关猛攻,5月8日占领垣曲以东十八坪阵地,后施放毒气迫使中国守军放弃阵地,黄昏占领垣曲,中条山守军被切为两端。
- 东北线战场:日军第33师团等约万余人从阳城向董封镇攻击,中国守军第98军与日军激战,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5月13日董封阵地被突破,第98军突围。
战争结果
中方军队损失惨重,国民政府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军队伤亡、中毒、失踪人数达名,而日方统计中国军队“被俘约名,遗弃尸体具”;日方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日军完全占领黄河以北的晋南地区。
战役影响
从军事战略上,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的防线受冲击,日军在该区域军事压力减轻,华北战场抗战更艰巨。在政治方面,引发国内舆论关注和反思,促使国内各方力量更加团结。国际上,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人民抗战决心和勇气,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同情。经济上,中条山地区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农田荒芜、工厂损毁。在民族精神层面,战役中中国军民的英勇表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中条山之战:血与火的较量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是一道横亘在黄河北岸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被视为中国抗战的关键防线之一。1941年5月,这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史称中条山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中日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深刻影响了中国抗战的局势。
1941年,日本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将目光投向中条山。日军认为,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是其进一步扩大侵略的阻碍。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企图一举摧毁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防线,打通其战略通道。日本集结了第33师团、第35师团、第37师团、第41师团等部队,总兵力达10万余人,由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指挥。
面对日军的威胁,中国军队在中条山地区部署了近20万兵力,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军队在战前准备上存在诸多不足,指挥系统也较为混乱,这为战役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1941年5月7日傍晚,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在东线,日军第35师团等约2.5万人,在伪军配合下,兵分多路向济源、孟县进犯。中国守军第9军裴昌会部奋起抵抗,但因日军攻势猛烈,被迫向西撤退。封门口是重要防线,双方在此展开激烈争夺。日军凭借优势火力,连续发起冲锋,5月10日,封门口阵地最终被突破,日军迅速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形成内线包围之势。
西线战场同样激烈。日军第37师团等约2.5万人,向张店镇方向进犯。5月8日凌晨,日军利用夜色掩护,偷偷逼近中国守军第80师和第27师的防线。随后,日军突然发起攻击,以重炮猛轰中国军队阵地。第80师和第27师顽强抵抗,但日军不断增兵,防线逐渐被突破。第80军在战斗中遭受重大伤亡,多名军官壮烈牺牲。
北线战场,日军第41师团等约3万余人,从横岭关方向发起猛攻。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炮火支援,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5月8日,日军占领垣曲以东的十八坪阵地。为了突破中国军队的抵抗,日军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施放毒气。在毒气的侵袭下,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被迫放弃阵地。黄昏时分,日军占领垣曲,将中条山守军切成东西两端,使得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陷入混乱。
东北线战场,日军第33师团等约万余人,从阳城向董封镇攻击。中国守军第98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第98军官兵奋勇杀敌,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日军不断调整战术,增派兵力,5月13日,董封阵地被突破,第98军被迫突围。
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中国军队陷入困境。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下令主力军分离突围,部分兵力留在中条山开展游击作战。各部队在突围过程中,遭遇日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一些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突围;而另一些部队则因寡不敌众,陷入日军包围,或战死沙场,或被俘。
中条山之战,中国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由于战前准备不足、指挥系统混乱、装备差距等原因,最终遭受了惨重的失败。此役,中国军队伤亡、中毒、失踪人数达数万人,而日军则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占领中条山的战略目标。中条山之战的失利,使得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中国抗战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但这场战役也让中国军民深刻认识到抗战的艰巨性,激发了全国人民更加坚定的抗战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