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现在的日子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天津之战后,明军搞了一个大移民。
把天津百姓以及黄河岸边的人几乎都移到了黄河以南。
千里无鸡鸣。
没人也就意味着没钱。
打仗是要花钱的,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饷不出京,没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谁替你打仗。
那清朝可不可以不打仗?
咱们几家坐下来喝喝酒,谈谈心,赏赏月。
你过你的小日子,我走我的阳关道,咱们互不侵犯,井水不犯河水。
明朝:不行!
蒙古:臣附议!
特别是对于明朝来说,你建奴必须死。
当然,你建奴要是投降的话,我可以考虑给你留个全尸。
反正天王老子来了,我也要打你。
他妈的那是国仇家恨,是华夏统一,打你是我的使命。
清廷内部虽然哀嚎一片,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唱衰。
也有人想打架。
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熟人,鳌拜鳌少保。
苏克萨哈倒台之后,鳌拜大权独揽,日渐骄横跋扈,更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面对明朝和蒙古的日益紧逼,鳌拜可不想这么窝囊的过一辈子。
他上书康熙,主张联合蒙古,共同抵抗明军。
在鳌拜看来,清廷和蒙古其实并没有那么深的仇恨。
当初大清虽然坑了察珲多尔济一把,但苏克萨哈已经在草原把账还了。
还无形之中帮助老察统一了蒙古。
联蒙抗明,是当下两家最好的选择。
一但清朝没了,唇亡齿寒,你以为老朱家的大明会放过你们这些蒙古鞑子?
康熙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于是就派人去蒙古找老察谈判。
清朝使者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对老察添油加醋地陈述了一番。
老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是清廷的救命稻草。
明朝之所以这么久一直按兵不动,其实还是忌惮草原上的他。
当然,他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思索一番过后,老察决定先放下之前的恩怨,同意与清朝联和抗明。
但他有一个条件。
双方必须得互派皇子来作为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