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骜和水欢也不例外,后者还跟风与很多本地年轻人、小孩子一起租了一套行头戴上,打扮成太子的样子在街上跟着人流一起跑。
看着被众人抬起来的神像,小姑娘道:
“这个太子指的是谁呀?”
“最早是释迦牟尼,但现在已经不单纯是了,因为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信仰,以及一些民众的朴素崇拜,所以比较杂糅,这个你在神像的外形上就能看出来,和内地的区别很大。”
“的确,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种呢,不过释迦摩尼和太子有什么关系?”
“在成佛之前,他就是太子,但这个是迎合了华夏文化的叫法,实际上应该叫王子;具体的国家我记得是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
“哦对对对,佛教就是起源于印度嘛。”
庙会除了热闹,也会有民俗表演、在特定节日才会出现的地方美食、手工艺品,总之一切仪式的最后便回归成了一场盛大的临时集市,水欢走走停停玩的不亦乐乎,只是几种小吃已经吃饱了,到中午时也一点都不饿。
不过项骜还是拉着她去吃了些正餐,因为下午还要去大昭古城,而想逛好那里可是个力气活。
和在常石附近跨年的古城比,南北差异在此体现的一览无余,不仅街道规划、表演节目明显不同,连房屋风格亦是如此,小姑娘拿出照片对比着说:
“你看,同样是华风的仿古建筑,可又不太一样,一种敦厚,一种灵动。”
“我猜你想说的是翼角的区别吧?”
“什么是翼角”?
“就是庑殿的四个角,北方的通常平顺较短,南方的通常向外延长翘起。”
小主,
“虽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庑殿,但你说翘角我理解了,对,是这个意思!”
“庑殿是华夏古建筑风格成熟后最常见的一种大型殿顶设计,同时也是级别最高的型制,只有皇宫和与皇家有关的地方才有资格使用,比如故宫里的太和殿、乾清宫、午门、天坛均是如此。
而仿古就无所谓了,现代人没了封建时期那些个写在明面上的等级观念,所以庑殿就变得很普遍了,很多大江南北的古城都能看到。
不过这种结构虽多但没有统一,所以你留神看会发现有一部分是没有正脊的,也就是中间那条主房梁,这种通常是尖顶设计,每个垂脊向上汇聚最终形成那个尖,这种叫做‘盔顶’,岳阳楼算是使用‘盔顶’的典型代表。”
水欢顺着项骜手指的一路看过来,听着讲解便也明白了其中门道,遂点头道:
“你不说破我只能觉着有区别但说不上来,你说破了才能精确的找到,这种了然的感觉真好。
那为什么南北的翼角会区别这么大呢?”
“和地理环境有关系,南方多雨,梅雨季节日照时间短,所以比北方更重视排水和采光,翼角翘起来就是便于让雨水流走的同时不遮住阳光进入屋内。